本市明确规定,“不得以‘亮码’代替‘扫码’,同行人员严禁‘一人扫码,多人进入’,确保‘逢进必扫,不漏一人’。”但记者探访发现,在一些公共场所、社区卡口处,仍有一人扫码多人进和“查人严格、查车松懈”的情况。
6月8日下午3时许,在西城区高梁桥南侧的一个停车场进口处,“到访人信息登记二维码”的提示张贴在显眼的位置。半个多小时内,进入停车场约有10辆车,里面不止司机一人,却只有司机一人扫码,管理人员并未下车查验。
甚至,有的司机嫌扫码麻烦,想要快速通过,拿过坐在副驾驶上的人帮忙点开的“健康码自查询”,向管理人员虚晃一下。由于车窗上大多贴了车膜且岗亭离停车杆还有一段距离,管理人员也难以看清是“扫码”还是“亮码”,停车杆就抬起来放行了。
在一些商场,也出现了“查人严格,查车松懈”的情况,在领展购物广场的停车场,查验健康码也很宽松。虽有人员在停车场入口处值守,但人员值守处没有停车杆阻拦,不自觉的司机不扫码也能径直进入。而停车场内部有电梯和楼梯,记者从停车场的电梯和楼梯进入商场内时,也未遇到扫码测温的工作人员。
下午5时许,朝阳区某小区南门,一位值守人员坐在岗亭前,手持一张二维码,却只让司机一人扫码。司机扫过后,他便很快放下,也并不仔细看车里的其他人。一辆出租车进入时,这名值守人员起身让司机扫了码,而对于坐在后座的乘客却“网开一面”。一些司机看值守人员查验并不严格,行车至卡口处,识别到车辆的停车闸机抬起后,车辆便快速通过,也并不停车扫码。
当记者问为何不让车里所有人都扫码时,这名值守人员说,“这种下班点儿,要是车里的每个人都扫码,进车慢了,业主就不高兴。”( 记者 徐英波 黄品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