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人民日报》专版刊登“2021—2022学年度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代表名录”,100名优秀学生获得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奖学金,其中全国技工学校有10人上榜,我省技工学校1人名列其中,他就是来自吉林省中铁十三局技师学院土木工程系2021级建筑测量专业学生王云鹏。
目前,他正在世界500强中国铁建大桥工程局集团有限公司实习,得知他获得国家奖学金,企业已经决定提前将他转正。“如果当初没有选择出来学习,我可能一辈子都不会接触到这样的工作。”王云鹏很庆幸自己选择了正确的路。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王云鹏的蜕变:“一技之长”改变命运
“出大力”几年后他决定吃“技术饭”
王云鹏老家在白城市农村,中考成绩不好,他迷茫了好久。初中毕业后的几年里,他做过外卖员、服务员,在工地搬过砖,在汽修厂修过车。“最好的时候一个月也能收入5000左右,但是真累啊。”王云鹏说。
不如去学一技之长。村里有朋友在中铁十三局技师学院毕业,推荐他也去学,农村户口的生源还免学费。2021年,他来到中铁十三局技师学院,专业是建筑测量。
“新泥瓦匠”磨砺成“吉林技术能手”
“在社会上摔打了几年,让我知道了我要的到底是什么。”王云鹏说,他努力汲取在学校能学到的一切知识,连休息时间也丝毫不放松。因为积极向上、成绩优异、团结同学,他成为“优秀学生会干部”“优秀班级干部”,在同学中堪称“学霸”。
王云鹏比赛获得吉林省第一届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第一名
吉林省第一届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举办时,学校很多同学都报了名,但是听说报名后暑假不能回家,要在学校培训一个月,有一大半都放弃了,培训了一段时间后,又有一部分人放弃了。王云鹏一直坚持着,但培训着实辛苦,他每天训练16个小时,与水泥沙石、砖头腻子为伴。“砌筑需要保持手感,形成肌肉记忆,一天不练就会感到生疏。”王云鹏调整时间,全力配合着高强度训练,右手磨出了两排茧子。
在砌筑项目比赛中,王云鹏根据提供的图纸砌筑“吉林”为造型的墙体,识图、测量放样、砖块切割、组砌、勾缝一气呵成,靠“设计下料”和“手上功夫”呈现尺寸精准、表面平整的墙体,最终荣获了第一名,被授予“吉林省技术能手”称号。
“实习生”将破格入职央企
“父母一直都挺支持我的。”王云鹏说,他在获得比赛的第一名后,被学校推荐国家奖学金,消息确认后,平时几乎不发朋友圈的父亲也转发了消息,附上激动文字:“大儿子我为你感到骄傲!”
王云鹏现在中国铁建大桥工程局(原中铁十三局)集团二公司苏州市轨道交通8号线项目实习,从事试验员工作。“这是真正的做项目,我能学到很多东西,更不敢懈怠。”王云鹏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向同事讨教,帮助项目组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项目经理眼里,他是一个工作积极主动、认真务实、勤勤恳恳、踏实肯干的学员。学校将他获奖的信息反馈到集团公司后,集团立刻表态要给他转正。
“我是年少时不懂事,不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幸好后来没有选错路。”王云鹏想对曾经像他一样的年轻人说,如果没有可能再学习深造让自己学识渊博,那么一定要学习一门技术,才能让自己走上社会后也能端上“金饭碗”。
学校的变革:“教材替换”培养应用人才
“实用教育”培育更多的“王云鹏们”
“王云鹏是我校优秀学生之一,我们希望为社会培养更多的‘王云鹏们’!”中铁十三局技师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祝春雨坦言,“国家真的需要技能人才。”
王云鹏在比赛中
根据近几年对毕业学生的跟踪服务,学校发现,一些在校各项学科成绩都很优秀的学生到企业工作后,企业的评价并不是很高。通过多次沟通了解到,在岗位上真操实干,会遇到很多生产问题、效益问题等,而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并不只有书本知识,还需要自身努力不断学习新技术、培养新能力。“你们的学生专业基础打得很牢,可塑造可培养,但是表达能力、自信心差一些,很多时候不敢踊跃争取、积极表现,对接触新事物有畏惧感。”一些企业向学校反馈。近几年,很多企业的设备、技术都是紧跟专业前沿,而学校毕业生与这些企业技术工人存在时间、技术、经验的差距。
为解决技能与岗位技术匹配的问题,学校近几年做出了一系列的改变,加大德育课程建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鼓励学生参赛备赛,培养学生应对强大压力的良好心态,创新实践教育活动,加大学生接触企业接触社会的机会,开阔视野,勇敢交流,打造心理素质优、沟通表达强、具备自学能力以及技能竞争力的智慧型、复合型人才,做“实用的教育”。
“关系倒置”赋予学生“人性的光华”
学校将最优秀的老师配置到班级,班主任不仅要技术能力过硬,还要能够“以德服人”。在这个学校,服务关系是倒置的,校长服务于中层干部,中层干部服务于教师,教师服务于学生。学校要求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信任关系,放大学生的闪光点,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很多孩子在家不参与家务,但是学校要教育学生参与,不少家长反馈说孩子回家变得孝顺又能干。用人单位也对学生给与好评:眼里有活,乐于助人,重情义。
“教材替换”让课堂实训变成“生产车间”
不脱离教学框架下,对教材内容进行替换。学校有针对性地开设校本教材,这在技工类院校里非常难得。另外,央企背景的身份,让他们敢于投入教学设备。比如,这所学校有一台价值500万元的盾构机,是盾构机生产企业专门为他们学院生产的教学机,100%真机,学生可以反复拆装,将来遇到问题也能很快找到症结所在。校内建有13个实训基地和50个实训室。实训室设备都是真机实操,确保到了企业就能很快上手,这一点,国内建筑类大学的同行看到都羡慕不已。
“大国工匠”培养“大国工匠”们
邀请大国工匠级人才来授课。近年来,学院邀请全国十大高技能人才楷模“大国工匠”李凯军、中华全国技能大赛车工状元刘伟、中铁十三局集团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肖新华等高技能专家担任客座教授和实习指导教师。
“大国工匠的很多徒弟都是我院学生,现在这些人都在岗位上成为技术能手。”祝春雨骄傲地说,像李凯军这样的大师级人物,在学校授课时和学生们师徒相称呼,学生去他们企业实习的时候,也成了他的徒弟、得力助手,已有不少优秀毕业生在模具方面获得创新和专利,有的获得省”五一“劳动奖章,成为大国工匠的后继者。
就业的扶助:“学院出口”零公里对标“国企大门”
现在的中铁十三局技师学院每年都能为中国铁建大桥局各子分公司、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北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输送毕业生1200余人。近三年,平均就业率达97.7%,专业就业对口率达92%以上,就业稳定率达95%。
中铁十三局技师学生测量实操
就业布局全国90%留在吉林
“我们毕业生就业安置的布局是全国各地的大型企业。因为吉林省经济水平的提高,近几年90%能留在吉林省。”祝春雨说,学校安置毕业生不是随便找个工厂就行,他们多方考察用人单位的专业是否对口、福利待遇如何、管理是否规范。学生反馈不好的企业不安置,福利待遇不好的也不安置。在记者采访当天,一家长春的国企还来要20个机械相关专业的学生,据介绍,今年的毕业生已经供不应求。
学校环境
工学一体化 老师驻企陪伴
“除了幼师之外,其他的专业学生实习工资就能达到4000-6000元,毕业后几乎都进入到大中型企业。”祝春雨介绍说,为了提高就业稳定率,在三年学习中,实行工学一体化战略,即一半时间在学校学习,另外一半时间去企业实习,真正参与项目实操,使学生建立长远目标,树立信心。学校还经常邀请企业方负责人定期来讲课。每一批毕业生到用人单位后,学校会派驻老师驻企陪同3-6个月,让学生有个适应期,这样一来就业率高,稳定率也超高,真正实现毕业就业“零公里”。
“我们本身就是国企,我们有责任为社会提供更多综合能力突出的技术型人才,让他们更好地服务于自己、服务于家庭、服务于社会,这是我们教育的目标。”祝春雨说。
(记者 李昕昕 毕继红)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