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国际 >

日行一善疗愈身心

发表时间:2023-03-22 13:05:57

字号:A-AA+

善举不分大小,善心没有贵贱,只要是发自内心的善意行为,都有助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

古人云“乐莫乐于好善”,意思是说,人世间最大的快乐莫过于帮助他人。纵观古今,那些乐善好施的人常常乐以忘忧,助人为乐从来不是一句“心灵鸡汤”。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一项新研究恰好佐证了这一观点。这项发表在《积极心理学杂志》上的研究指出,患有抑郁症或焦虑症的人可以通过帮助别人来治愈自己,也就是说,行善是治疗某些心理问题的“良药”。

行善抗抑郁效果显著


(资料图片)

2021年,第19个世界预防自杀日之际,“用善良治好了自己的抑郁症”成为当时的网络热搜话题之一,不少抑郁症患者现身说法,讲述自己的治愈之路,包括长期资助山区贫困女童,十年如一日地参与社区助老帮老工作,以及成为宠物救助者等。这些抑郁症患者表示,当你觉得自己一文不值,没有存在价值时,可以真心地去帮助社会弱势群体,他们的正向反馈会让你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社会的温度,抑郁的情况渐渐就得到了改善。对此,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理科副主任医师潘霄表示认同:“行善的作用是相互的,救助他人的同时,也是自我拯救的开始。”

以往我们认为,抑郁症患者往往要处理各种生活中的棘手事。因此,在治疗过程中,我们通常不会为患者安排更多的任务,比如帮助他人,以免为其增加额外的负担。其实日行一善、关注他人需求,不仅有助于抑郁症和焦虑症患者转移注意力,还能帮助他们获得更好的感受。

利他也是利己

现代医学提倡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来看待生命健康问题,强调不仅要重视人的生物生存状态,还要更加重视社会生存状态。人是社会群居性动物,社会参与度、身处社会中的感受,必然会对身心健康产生深远影响。但很多时候,我们只是专注于从个体层面去解决疾病,包括心理疾病,这是不够的。

人之所以会抑郁焦虑,主要原因在于个人行为于社会关系脱节。让抑郁症和焦虑症患者重新回归社会,是心理学界公认的疗愈之道。至于如何更好地重新融入社会,上述研究证实的“行善能抗击抑郁”,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行善最乐”不谋而合。潘霄介绍:“行善在心理学上有一个专有名词叫‘利他’,即个体运用自身资源帮助他人的行为,具体包括帮助行为、合作行为、资源分享、慈善捐赠和志愿活动等。”古人常说“每有患急,先人后己”,赞扬和推崇的便是利他行为。

潘霄表示,在焦虑症、抑郁症的治疗过程中,“利他疗法”在某些方面比药物治疗更具优势。一来,因为“利他疗法”没有抗抑郁药常见的恶心、头晕等副作用,患者更容易接受;二来,当利他行为成为一种生活习惯,治疗效果会更持久,过程中也不会出现病情的反复。

做好事受益无穷

《行善的疗效》一书的作者艾伦·卢卡斯,曾对美国数万名义工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乐于助人者比同龄人更健康。事实证明,对于普通人来说,日行一善同样会受益无穷。潘霄表示,在心理层面上,利他行为有利于促进幸福感,提升自我效能感;在生理层面上,利他行为还能缓解急性与慢性疼痛,降低心血管疾病患病和死亡风险。

无论是焦虑抑郁患者,还是普通人,想要从“日行一善”中获益,首先应摆正心态,认识到行善的目的不是为了求得回报,而是为了真正帮助他人。那么如何确认我们的所作所为对别人而言是有帮助的呢?一是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二是要提升自己的认知高度,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继而以更宽广的视角、更高的维度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具体来说,在家庭中,我们要尊重家人的劳动付出,情感上多理解和赞美,行动上主动分担家务;在社区里,我们可以开展邻里互助,包括实物及事务协助、劝导、社交等多种形式;在社会上,可以多参加慈善活动和公益活动,前者包括对重病患者或灾民提供经济资助等,后者包括加入志愿者队伍,成为一名义工,参与支教活动等。需要强调的是,“勿以善小而不为”,善举不分大小,善心没有贵贱,哪怕是随手捡起路边的垃圾、给行人指路、为老弱病残孕让座或提重物,只要发自内心,都有助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提升幸福指数,从而拥有更健康的身心。

原标题:日行一善疗愈身心

作者:施婕

标签: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来源:生命时报 | 责任编辑:
最近更新

• 最热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