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大家都陆陆续续开工了,一个新的奋斗征程已经开始了。
每当到这个时候,我都会惯性地浮想起一个问题:你是有10年的工作经验,还是将1年的工作经验用了10年?
(资料图)
个人的提升能否超过时间的速度,是我们都要去思考的问题。
一年之计在于春,在开工这个节点,聊这个话题,更加有意义。
如何才能收获个人的提升,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今天,我想用两个模型来聊聊这个话题。
01模型1:“721”法则
“721”法则大家应该都不陌生。
“721”学习法则是由摩根、罗伯特和麦克三人在合著《构筑生涯发展规划》中正式提出。 该法则认为成人学习70%来自真实生活经验、工作经验、工作任务与问题解决,20%来自反馈以及与其他角色榜样一起工作并观察和学习该榜样,10%来自正规培训。 “721”学习法则重点强调了四点:学习主体非常重要,学习的根基是实践,反馈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同伴是重要的学习资源。 百度百科简单来说,成人的学习成效, 70%来自于解决问题、20%来自于榜样的影响、10%来自于授课式培训。
如果这个法则是有效的,那么,对一个职场人来说,要想收获真正的能力提升,不在于你看了多少书、不在于你听了几门课,而在于你有没有真正去解决一些问题。
从这个角度来说,问题其实就是能力的磨刀石,你一年没解决几个有点挑战的问题,你的能力肯定是无法提升的。
拿到具体的问题后,需要将问题转化为一个个具体的项目,贯穿项目有两条线:
一条是流程线,即项目从始到终的步骤,包括项目调研、项目启动、项目过程管理、项目结案等。
另一条是逻辑线,即问题解决的逻辑,包括定义问题、结构化分析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方案交付。
记住:问题就是强有力的驱动器,是自我突破和提升的机会,将问题转化为项目,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实现个人能力的提升。
02模型2:关注圈与影响圈
在《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这本书里,作者将积极互动作为第一习惯。
我在读完这本书3遍以后,才真的了解了,什么是积极主动、为什么积极主动这么重要。
积极主动并不仅仅是我们常被灌输的,做事情要积极、要主动。真正的积极主动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保有选择的自由。
如果一个人,真的将积极主动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始终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去处理每一件事情,他不可能不成功、不可能不成长。
如何才能判断一个人是不是积极主动呢?
一个标志是去看他是在关注圈内行事居多还是在影响圈内行事居多。
每个人都有自己格外关注的问题,比如工作、孩子、父母、健康、疫情等等。这些事务都会被我们归入“关注圈”。
关注圈内事物,有些可以被掌控,有些则超出个人能力范围,前者可以被圈成一个较小的“影响圈”。
(图片来源:《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
一个消极被动的人,会将大部分注意力放在“关注圈”。
比如,总是怪大环境不好、怪公司这不好那不好,总是紧盯着别人的弱点等等,他们总是将注意力放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事情,怨天怨地怨父母,求神求佛求老天。
相反,一个积极主动的人,专注于影响圈,他们会在影响圈内将事情做到极致。
具体如何做呢?
他们会将遇到的问题进行分类,并根据不同类别的问题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
第一类:可直接控制的,这类问题一般与自己的行为有关。
应对策略:直接干预,通过改变自己的做法、习惯来解决。
比如,自己的身体健康,工作职权范围内的事情。
第二类:可间接控制的,这类问题一般与他人的行为有关。
应对策略:通过不断提升自己、改进影响他人的方法来解决。
比如,孩子不喜欢学习、下属总是不按时交活、配偶对你爱答不理等。
第三类:无法控制的,这类问题我们往往无能为力。
应对策略:通过改变心态来解决,以更加积极、乐观的心态接受与面对。
比如,出身、家庭环境、宏观大势等。
一个始终在“影响圈”内行事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写在最后
今天,我为你分享了两个模型:
“721”法则,提醒我们,要实现个人提升,光读书、听课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躬身入局、置身事内,以问题为驱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查缺补漏,逢山开路遇水搭桥,通过问题的解决,实现个人能力的提升。
关注圈与影响圈则提醒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要始终采取积极主动的原则,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将事情做到极致。当我们能坚持这么做的时候,我们的影响圈便会不断扩大。
祝开工大吉!
有事通知
陈辞令高级社群年度招新已经开始,如你想与更多优秀的伙伴结伴同行,请添加后圣的个人微信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