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

“斗拱爷爷”为古建筑推开网络大门_世界热讯

发表时间:2023-06-03 11:33:17

字号:A-AA+

文 /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谭洁文


(相关资料图)

图 / 受访者提供

" 大家好!我是古建斗拱王爷爷,今天我们结合现场学习一下古建筑的屋顶…… " 视频里,73 岁的王永先站在有一千年历史的太原晋祠圣母殿旁,向全国网友讲解这座古建筑的屋顶构造。他穿着熨烫平整的深蓝色中山装,戴着黑框眼镜,头发精神地梳到脑后,语调铿锵有力,不疾不徐。

这可不是一段普通的古建筑教学视频。在抖音平台,王永先录制的《零基础开始学习古建筑》短视频合集,共获得超 160 万次播放;他的抖音账号 " 古建筑斗拱学堂 " 粉丝超过 10 万,为古建筑这个冷门领域带来了不少流量。

在王永先的努力下,地处偏僻已有几百上千年历史的古建筑通过短视频传播焕发勃勃生机。王永先说,自己最大的愿望就是让越来越多的人看得懂古建筑,爱上古建筑。

以解读斗拱开路

什么是斗拱?斗拱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有的建筑结构,位于立柱和横梁的交接处,从柱顶上 " 探出 " 一层层弓形的承重结构,为拱;拱与拱之间垫上方形木块,为斗,合称斗拱。

和现代建筑不同,古建筑主要靠木头构架而成,结构复杂,构件多样,提升了这门学科的学习门槛。宋代《营造法式》是流传最广的古建技术专著,由于它使用了文言文,书中绘制的工程图和名词术语晦涩难懂,外行人读起来并不容易。" 当年梁思成先生刚刚拿到这本书时,也说这是一本天书,很难读得懂。"

在王永先看来,要让更多人开始了解冷门的古建筑知识,斗拱结构是一个合适的突破口。" 我觉得斗拱是古建筑最常见的结构,从斗拱的学习慢慢循序渐进、逐渐扩大,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就能掌握古建筑的一些营造特点。" 就这样,王永先有了 " 斗拱爷爷 " 的称号。

为了让网友们更直观地了解斗拱结构,王永先专门制作了一套可拆卸的 1/15 木制斗拱模型——这套模型按照古建筑真实结构比例和榫卯关系,用古建筑的营造手法制作而成,可以从顶部拆卸到底部,再一件件组装上去。在拆卸过程中,王永先会把每个构件在镜头前 360 度展示。

" 我们了解一座古建筑,最好的方法就是解剖它。这就像了解人体一样,你想知道人体里的骨骼血管,解剖人体就明白了。"

这套斗拱模型看起来小巧,却花了王永先不少心血。他不是专业木匠,只能自己找一些废旧木料刨一刨锯一锯,时常把手磨出泡划出血,花了整整两个月的时间才做成。从事了多年的古建筑修复工作,王永先对这些伤口毫不在意," 这在工作中都是难免的。"

斗拱模型带来的教学效果奇佳。看了讲解视频的粉丝告诉王永先:" 我以前一直都没有弄明白的问题,经过老师讲解,茅塞顿开。" 发出这样感慨的人,有些是古建筑爱好者,有些甚至是建筑专业的学生。

与古建筑的缘分

王永先能得心应手地绘制斗拱模型,得益于他三十多年的古建筑修复经历。

他与古建筑的缘分从记事时就开始:生长于古建筑之乡山西,小时候走亲戚、去乡下玩,几乎每个村每个乡里都能见到古建筑。" 上天和老祖宗对山西好像特别眷顾,这里有超过 28000 处古建筑的遗存。" 王永先自豪地说道。

幼时的王永先分不清这些古建筑哪些是宫殿、戏台和佛寺,只跟着长辈统称它们为 " 大庙 "。小时候去山西朔州游玩,经过始建于唐高宗时期的崇福寺,他只觉得 " 这个庙挺壮观的 ",看到这座寺庙的梁架歪散倾斜," 我当时想,这么大的庙,要是倒塌了有点可惜。"

20 世纪 70 年代初,他加入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建筑史等专著,王永先发现自己身处历史的富矿中。" 随便一个‘破破烂烂的小庙’,都可能是八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古建筑。值得我们文物工作者花大力气保护它、弘扬它、研究它。"

加入工作之初,王永先参与了山西全省的文物普查。一个乡一个县地跑,地毯式地进行了七八次文物普查,基本摸清了古建筑的家底。普查工作让他意识到古建筑修复工作的紧迫性:古建筑并不是一件单件的文物,而是由几百上千件文物复合组成,这些文物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附着于文物建筑这一载体之上,由歪歪的梁架支撑着。" 你如果抢救下来,这方面的历史、文化也就保存下来了。一旦整座建筑毁了,就什么都没了。"

然而,修复一座古建筑并不容易。修缮前,王永先要对古建筑进行测绘:建筑整体的正立面侧立面、梁架的解剖图、每个构件的长宽高和裂缝宽度,都要亲手测量绘成草图,为接下来的修缮工作作准备。由于条件有限,王永先时常靠着一把两三米高的木梯爬上梁架测量;若是遇到四五米高的古建筑,他就靠着 " 飞檐走壁 " 的绝技," 像猴子一样爬梁上架 "。梁架上的灰厚达一两寸," 经常一头灰一头土的像土地爷一样下来,眼睛鼻子都分不清 "。

遇到雨季,抢救古建筑的工作就更为紧迫。1996 年夏天,王永先收到了一份从山西晋城发来的抢险报告:受雨水连日冲刷,晋城泽州青莲寺所在的土坡已经开始塌落,塌陷处离寺庙的基地仅有两三米," 眼看着石块往下塌了,发出哗哗的声音 "。寺庙里还放有极具历史价值的唐代彩塑。王永先连夜驱车赶到现场,监督工程队把塌毁的地方用泥土回填夯实。在现场待了三四天,看到险情得到遏制,心里才松了一口气。

没有围墙的课堂

2000 年,王永先从山西文物局退休,闲暇时在大学教授古建筑课程,也主导或参与了一些相关学术著作,出版了《唐五代木构建筑实例》《山西古代彩塑品赏》等书籍。按照读课本、看 PPT 的传统授课方法讲授《营造法式》时,有许多学生反映记不住构件的结构。" 讲了半天,好多对不上号。勉强记住了,但是这个构件的华栱在哪?结构起什么作用?这些都记不住。"

看见短视频和直播在全社会风靡,王永先想到,是不是该改变传统的古建筑教学方法,尝试用短视频的方式授课?借助短视频的传播力,是不是能让更多人了解古建筑这门学科?

在学生和女儿的鼓励下,王永先创建了古建筑空中大课堂。在短视频里,王永先结合古建筑文物现场、自己制作的构件模型和现场绘制解剖透视图,为无法亲临现场的网友科普古建筑知识。这个 " 空中大课堂 " 没有界线、没有限制、没有围墙,让更多年轻人和不了解古建筑的人可以接触到古建筑知识。

系列视频的传播效果有点出乎王永先的意料。" 一开始我是抱着尝试的态度拍短视频的,几分钟一个视频,鼠标点一点就上传了,想不到一夜之间就有几万人观看。" 王永先坦言,这样的传播范围远大于传统的专著和论文。

在拍摄视频之余,王永先还喜欢和粉丝互动,翻阅他们的留言。有的粉丝留言:" 王老先生对古建筑工作兢兢业业,70 周岁还在工作,敬业精神可嘉。" 也有粉丝表示,看了王爷爷的视频后,对古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还有家长带着孩子一起看,甚至越来越多人表示,希望大学增加古建筑专业。

王永先对粉丝们的热情既惊喜又欣慰。" 这是对我的肯定,同时也是对古建筑文化传播工作的肯定。我能够为提振文化自信、传播祖国伟大的古建筑文化尽一点绵薄之力,感到非常欣慰。"

(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傅铭途 王隽杰

标签: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来源:金羊网 | 责任编辑:
最近更新

• 最热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