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体育 >

从深马跑友猝死到东马9年零死亡,国内马拉松到底多不规范

发表时间:2015-12-11 11:43:57

字号:A-AA+

12月5日,深圳国际马拉松发生悲剧,一位33岁的选手距离半程马拉松终点400米时突然倒地,最终因抢救无效死亡。这也是今年国内马拉松比赛发生的第四例猝死悲剧。

相比之下,世界六大马拉松之一的东京马拉松自2007年创办以来,一直保持着零死亡的纪录。

在马拉松赛事井喷、充满商业躁动的当下,国内快速生长的众多马拉松赛事,呈现出诸多不规范。

1.今年新增74场,赛事保障良莠不齐

马拉松赛事井喷究竟是个什么程度,或许你可以直观地去感受。

短短5年里,中国的马拉松赛事增加近10倍。即使相比去年的53场马拉松赛,今年也增加了74场,这还不包括其他的小型路跑赛事。

从中国田径协会每年发布的马拉松赛历就可以清楚地发现:2010年,全国一年举办13场马拉松赛,2015年全国举办127场马拉松。

马拉松赛事四处开花的背后,却也呈现出良莠不齐的尴尬。

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少赛事的主办方也急于“上马”,在无法获得足够的赞助经费后,只能拆东墙补西墙,压缩赛事保障这一块的人员和经费投入。

由于不少地方政府看中马拉松带来的宣传效应,支持办赛,以关系到参赛者安全的补给为例,今年不少赛事的后半段,都发生了补给站没有补给品的尴尬。这在社交网络关于马拉松赛的吐槽中也频频可见。

深圳国际马拉松赛半程马拉松一33岁男性参赛者在离终点400米时突然倒地,抢救无效死亡。

2.比赛体检如同走过场

为了保障参赛者安全,杜绝隐患。国内的马拉松赛事组委会都会要求报名者提供体检证明。不过,大多数赛事要求的体检报告极为简单:脉搏、血压和心电图。

不少参赛者和体检医院也视之为走过场,甚至有参赛者找关系虚开体检报告。

常见的运动猝死,实质是遭遇负荷后,心室异常颤动,心脏停止跳动、停止供氧。也就是说,一般的心电图和脉搏完全无法杜绝隐患。即便如此,

今年的杭州马拉松报名需要提供心脏彩超,规定一出就有不少无法理解的跑友开始抱怨。

3.不少参赛者缺少训练,安全意识淡薄

准备不足加上争强好胜,是近年来国内发生的马拉松猝死事件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年轻人,事前没有做足准备凭着坚持一口气跑到底,没想到这正是和自己的身体过不去。

。赛事救治总人数高达8697人次

深圳马拉松赛后,深圳卫计委发布的数字更是触目惊心,其中肌肉痉挛8343人次,扭伤拉伤144人次,关节疼痛26人次,低血糖103人次,其它不适81人次。经救护车送院治疗7人,死亡1人。。

这组数字也侧面反映出,不少参赛选手缺乏长期科学的训练,加之无法科学认识自身的情况也导致受伤和猝死的风险大大增加。

参与上海马拉松医疗保障的东方医院医务部主任于海峰表示,平时不训练,却又想要拿名次,就好像没打地基就要盖高楼大厦,“有些疾病平时是不会显现的,但在身体极度疲劳和极大负荷的情况下,会爆发出来,比如心脏问题、脑部问题等等。”

东京马拉松。 视觉中国 资料

4.被忽视的最后10公里

根据日本方面的数据显示,最容易发生心脏骤停的是跑速是每小时9至12公里,也就是全马完赛时间在3.5到4.5小时的“业余高手”。而52%的悲剧发生在最后10公里冲刺阶段。

今年的4起跑马猝死事件中可以发现,猝死的选手都是年轻人,悲剧发生的地方都是在终点及终点附近。

因此,在赛事的后半程尤其是最后10公里的医疗保障尤其关键。东京马拉松医疗总指挥田中秀治就介绍,赛事救助站前半程每5公里设立一个,但后半程大约2到3公里设置一个。此外每隔3分钟左右的路程会有2人一组的志愿者,携带心脏除颤仪,在路边待命。

北京马拉松、上海马拉松等这些国内金标马拉松赛事,也特别注意最后10公里的安全保障,增加了医疗人员,也设立各种警告标示,提醒选手不要冲刺,防范潜在的心脏风险。不过在不少国内赛事中,最后10公里医疗保障的密度并没有特别增加,相反终点处组织的混乱还容易贻误抢救。

5.医疗保障缺少全方位的专业度

众多医疗专家都表示,运动性心脏骤停早救治是关键,每晚抢救1分钟,挽救的可能性下降7-10%,一般晚10分钟的话,挽救成功率即接近于零。

东京马拉松也一直提倡全方位的医疗保障,除了专业的急救人员和志愿者外,平时也致力于普及心肺复苏术,让更多人学会这项急救技术。2009年日本著名喜剧明星松村邦洋参加东京马拉松时就遭遇心脏骤停,不过接受过心肺复苏的参赛者迅速帮其进行心肺复苏,为抢救成功争取了时间。在日本,心肺复苏术已被列入公民基本应急救助教程。此外,东京马拉松赛还配备最专业的急救神器——AED心脏起搏设备72台。而这个便携的急救神器只是出现在少数国内马拉松赛中。

大多数国内马拉松赛,医疗保障主要由医院主导,一些医疗方面的志愿者进行配合,此外选手、普通志愿者以及观众,急救知识较为匮乏,对于心肺复苏等第一急救措施知之甚少。

这也进一步放大了风险。

今年甚至有少数非马拉松路跑赛事,为节省成本没有安排任何急救措施。

6.等着急救发生,不是主动去预防

遇到赛道紧急事故时,依然是接到报告,才安排救护车和专业人员出动,这样不但只能等着事情发生,还可能失去抢救的黄金期。

如果是简单的沿线定点医院、急救车和急救站的配置,那么国内几乎所有的马拉松赛事都能满足。然而,

然而,东京马拉松除了固定的医疗保障体系外,还加入了流动性的保障措施。赛事期间会有骑自行车的移动救助人员携带心脏除颤仪,跟随参赛队伍出发。另外有18名医生在队内跟随跑步者们一起跑步,这些移动救助人员都会携带GPS定位系统,总指挥部会对他们所在的位置进行实时掌握。这样科学、移动的救护体系也提高了赛事的安全度。

当然,北京马拉松11年来未曾发生过猝死悲剧,上海马拉松同样也安全走过了8年。今年上海马拉松就借鉴东京马拉松和美国马拉松的保障体系,在配备25个治疗站,20辆急救车的基础上,首次引入骑行急救员和跑步急救员。

前者共有42名成员,2人一队,分散在马拉松13公里之后的每1到2公里赛段,骑自行车来回巡逻;而后者更像是配备急救装备的普通跑者,他们的急救背心里有手机、口哨、急救面罩等,共有10人分散在半程和全程马拉松选手中,用不同的配速,保证监控全覆盖。

从目前看来,国内大多数马拉松赛事需要建立更加科学和缜密的医疗保障体系,才能更有效地减少悲剧。

标签: 东马 马拉松 马跑友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来源:中国网 | 责任编辑:
最近更新

• 最热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