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战略新兴产业融媒体记者 杜壮
(资料图片)
“截至2021年的数据显示,国家高新区成为科技创新资源的集聚高地。从企业端来看,高技术企业的占比看已达36.2%,科创板上市企业占比达到了67.1%。从创新载体来看,84%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56%的国家企业孵化器也在国家高新区。”
赛迪顾问高级副总裁文芳在近日举行的2023高新区高质量发展论坛作上述发言。本次论坛以“锚定新型工业化 开新局再出发”为主题,由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主办。
国家高新区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主力军,集聚了大批科技型企业和新业态企业。相关数据显示,国家高新区总数目前已达177家,预计“十四五”末,即2025年底前,国家高新区数量将达到220家左右,实现东部大部分地级市和中西部重要地级市基本覆盖。
随着国家高新区数量逐年增加,建设什么样的高新区、发展什么样的新工业、实现什么样的新发展成为摆在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命题。
守住“高”和“新”
对于高新区来说,“高”和“新”是园区发展的生命线。“高”是高水平,“新”是新技术,看一个高新区是不是有竞争力,发展潜力大不大,关键是它能不能把“高”和“新”两篇文章做好做实。
“合肥高新区贡献了合肥12%的GDP,1/4的税收。”合肥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吕波介绍,合肥高新区的产业占比从原来传统产业占比78%左右,发展到现在高端产业占比75%。在企业培育方面,高技术企业占到合肥的40%左右,合肥现在是6000家,合肥高新区是2500家,预计今年新增500-600家,包括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占到合肥的35%,合肥高新区也培育了合肥一半的上市公司。
谈及合肥守住“高”和“新”的秘诀,吕波表示,合肥高新区致力于打造多层的创新平台,包括原始创新平台、新型研发平台、共性化专业化的基础平台等平台建设。构建了多层次的科技金融体系,目前合肥高新区在高新区有近300支基金,规模达到3000亿元左右。在政策激励上,合肥高新区每年拿出不低于高新区可用财力的40%,来反哺企业。此外,通过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进行企业培育,梯度型的培育高新区的高成长企业。
“高新区有非常多的创新主体,企业永远是创新的主体。”在文芳看来,新型工业化背景下,高新区要重点推进“工业+创新”,关键是重塑服务模式、扩展创新边界。迈向高质量发展,高新区还需理顺工业和服务业的关系、增长和效率的关系、发展与治理的关系。
本次会议发布了赛迪招商引资数字化产品矩阵——“赛迪招商通”。据介绍,赛迪招商通瞄准“不了解不想招,找不到不好招、看不准不敢招”核心痛点,为一线招商人员提供准确行业热点跟踪,实时靶向招商信息对接与客观企业风险评估等多功能服务。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拼经济、抓项目、促发展,是园区工作的主线,这其中,科技成果转化是重点。如何破解“不敢转”“不想转”“缺钱转”的难题,高新区也在积极探索新路径。为此,济南高新区推出了科创经纪人的模式,加速成果转化。
济南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任广锋表示,济南高新区基于让科学家做科学家的事情,让企业家做企业家的事情,由济南高新区做经纪人,安排控股公司作为经纪人,通过资本助力联通企业与科研机构,将企业科研需求交由科研机构进行合约化的研发。也就是说,从科研机构筛选成熟科研项目,匹配科技金融服务链,推进科研成果产业化,实现科研项目和金融赋能深度匹配融合,打造全链条、全周期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科技成果好不好,只有用过才知道。打通创新关节点、塑造竞争新优势,亟需在科技成果转化上发力。目前,产学研深度融合越来越成为加速技术更新迭代、扩大技术推广应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
“下一步,济南高新区继续通过这种模式5年内输出50-100个成熟产品,布局10-30家项目公司。”任广锋说。
培育优质企业,做强产业支撑
企业是高新区发展的重点。对于企业培育,宁波高新区形成了四种企业发展模式。宁波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林贻泉介绍,一是海外并购模式,二是创新驱动模式,三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模式,四是高端人才创业模式。
“单位产出方面,宁波高新区每平方公里产出的GDP20个亿,产出的归上企业是57.5家,产出的高新技术企业是30.5家。”林贻泉说。
借助区域优势发展产业已成为园区发展的共识。对于“制造当家”的宁波来说,转型升级已如离弦之箭。林贻泉表示,宁波高新区宁波制造业门类是最齐全的,产业链、供应链较为完整,不过有大量的工业企业原来的制造水平都比较低,要想发展必须帮助他们实现数字化改造。所以工业互联网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口。宁波高新区经过几年的努力,现在已经获批了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创新产业集群,国家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创新推广中心,省级万亩千亿生产平台。
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苏波表示,“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高新区是我国实体经济,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阵地,需统筹做好“强”“融”“新”三项工作。
具体来说,首先是“强”,高新区要做强产业支撑。一方面,高新区巩固传统优势产业领先地位,积极推进传统产业强链和优势产业延链,促进产业链价值链提升。另一方面,高新区以发展未来产业培育竞争新优势。
二是“融”,高新区要构建融合型的产业生态。一方面,高新区要把握趋势、保持定力、敢为人先,坚持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另一方面,要坚持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三是“优”,高新区要优化产业环境。对人才、资金、政策、产业治理等方方面面均要进行体系化、链条式设计,形成更加高效、稳定的要素供给能力与产业发展环境。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