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新闻》近日发布了一篇关于“中国取消大规模粮食进口订单”的报道,其中提到:
中国取消了原本4月下旬至5月中旬进口的累计110.4万吨美国产玉米订单。
(资料图片)
这波“玉米退单潮”,意味着美国农场主手里的这批玉米将成为积压货,压力也随之增加。
并且储存成本越高,压力就越大,美国农场主们坐不住了。
文章中还引用了彭博社的分析结论:
中国的“玉米退单潮”远未结束,未来很可能会继续。
这家日本媒体判断,中国正摆脱粮食爆买,转而采取粮食自给政策,称中国要“确保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之前日本农林水产省首席研究官百崎贤之也表示:
“中方相当担心,继续高度依赖美国,会不会因为矛盾激化而被切断粮食供应。”
事实也确实如此,中国过去作为世界第一的粮食进口大国,80%以上的大豆都依赖从美国和巴西进口,玉米进口量足足占了全球的14%。
随着中美竞争加剧,人们难免担心,如果美国在粮食上卡脖子,该怎么办?
所幸,中国已经行动了起来,中国人的饭碗,必须牢牢地端在中国人手中。
一直以来,中国进口玉米的主要来源是美国和乌克兰。
但去年俄乌冲突爆发,乌克兰的玉米自然指望不上,于是供给中国玉米的主力只剩下美国一家。
而玉米在我国的地位又十分重要,不仅是粮食作物,还是饲料和深加工的主要原料。
为了粮食安全,单单从美国买玉米肯定行不通。
好巧不巧的是,今年巴西玉米获得了历史性的大丰收,预计将达到5千万吨,有可能超越美国的玉米收成,位列世界第一。
于是巴西玉米价格大跌,远比美国玉米更有优势,大家当然不愿意再从美国那里进货,纷纷转投巴西了。
反正都是买玉米,买巴西的买美国的,买谁不是买?
放着有便宜的不买,难道要去从美国手里买高价玉米吗?
谁会做这样的傻事,当然是谁家经济划算买谁家。
中国从巴西采购玉米,另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巴西并不担心玉米跌价。
因为他们的成本够低,就算以目前的价格来算,巴西仍然有得赚。
所以现在的情况是,巴西玉米卖出去了,赚到了美元,中国买到了便宜玉米,省了钱,妥妥的双赢。
唯独美国农场主手里的玉米销量减少、库存积压,只能自认倒霉。
最让美国农场主揪心的,是中国玉米从美国进口量大幅度减少是一种长期趋势。
增加了巴西玉米进口渠道后,目前巴西已经有共计136家企业初步获准向中国出口玉米。
前段时间,第一批玉米饲料总计5.3万吨,已经抵达了广东省麻涌港,且有了第一批,很快就会有第二批、第三批......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今年前3个月的玉米进口量中,美国占比38%,巴西29%,乌克兰28%。
我国正摆脱之前对于美国玉米的依赖,实现“多条腿走路”。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国内小麦连年丰收,产需平衡有余,库存处于较高水平。
今年3月份,农业大省河南的小麦价格甚至跌到了玉米价格以下,而且小麦蛋白质含量比玉米含量更高,是一种很好的玉米饲料替代品。
再加上目前东北地区玉米的种植面积正在加大,未来国内的玉米收成也不会差。
这都意味着,中国以后对于进口美国玉米的依赖大大降低,将进一步实现中国粮食供应自给自足,确保饭碗牢牢地端在中国人手中。
用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的话说,美国控制全球局势的三大法宝就是“粮食、美元和石油”。
相较于美元和石油,人们对于粮食的关注度普遍不够高,但其实对于一个国家而言,粮食安全才是头等大事。
美国作为全球头号农业大国,全球4大粮商ABCD(美国ADM、美国邦吉、美国嘉吉、法国路易达孚)中,有3家都是“姓美”,另外一家法国粮商,还是美国的小跟班。
所以随着中美竞争加剧,采取措施保护我国的粮食安全,确保不会在粮食方面被卡脖子,是重中之重。
过去几年间,美国曾对我国采取一系列的限制措施,尤其半导体行业,更是美国的重点打击对象。
尽管目前还没有大规模针对农业的限制措施,但其中的风险却不容忽视。
毕竟粮食不比芯片,芯片可以少用,或者是用低端代替,但粮食影响的是CPI,动的是国家的根基。
也正是因为这种不确定性,我国展开了与巴西、南非等新兴市场国家的合作,来获得高质量、稳定的农产品供应。
而这次中国取消大规模美国玉米进口订单,转而向巴西采购,正是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一步。
其实对于美国而言,挑起“粮食战争”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早在冷战时期,美国就曾对前苏联发起“粮食战争”,基辛格更是曾经说过:
“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人类。”
不过好在我们正在增加更多的粮食进口渠道,实现中国粮食供应自给自足,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中国人手中。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