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进入长周期、高成长“黄金时代”的新能源产业被视为推动城市能级跃升、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要素。数十个站上新能源产业风口的城市中,拥有更多数量的新能源优质企业、新能源中小企业表现更为活跃、新能源投资热度更高成为重要的衡量指标。
目前来看,新能源产业集聚度前20名的城市里,深圳、上海和北京组成了第一梯队,其中深圳的产业发展更为均衡,北京和上海的新能源企业数量、层级、活跃程度更好。三个城市均有一定的产业溢出,与周边城市形成了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态势,长三角区域和珠三角区域表现得更为显著。
从综合角度来看,除去第一梯队,集聚度前20的城市并没有真正拉开差距,各地针对新能源产业给出的产业政策存在同质化,产业发展现况各有特质,竞合关系复杂,并已经出现了重复项目建设的现象,未能实现差异化发展。坚持因地制宜,强化新能源产业的科学布局说易行难。
从新能源产业的“风光储车”细分领域来看,新能源汽车赛道吸引的资金更多,光伏、风电赛道表现中规中矩,储能赛道为各地看好,投资逐渐加码。这也造成拥有新能源车企或有新能源车企布局的城市发展提速。但新能源车企也并非决定性因素,比如拥有广汽埃安和小鹏汽车的广州未进入第一梯队,综合发展程度还有待加强。龙头企业如比亚迪的产能投放和布局才被视为能够改变一地的新能源产业生态,带来整个产业链的延伸与发展。
从近年来的投资热度来看,常州、武汉、南京、成都、合肥的投资事件更为密集,吸引资金更多。其中常州以新能源电池制造为切入口,聚焦“发储送用”生态全链条,专注打造一条优势产业链的做法成为典范。
深圳、上海、北京拥有50家以上的新能源上市企业,南京、苏州、广州、成都、天津、杭州和宁波拥有10家至20家不等的新能源上市企业。但新能源上市企业的市值表现稳定度不高,往往会出现较大的变化,不时出现新能源上市企业表现不佳拖累相关项目建设的情况。
因为吸纳到了较多的新能源产业头部企业和优质企业,真正抓住了新能源风口的城市都实现了较快的经济增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城市乃至区域的竞争格局。但中国产业发展的特征之一就是总会在某一阶段出现产能过剩,在各地纷纷投入极大热情的情况下,新能源风口还能持续多久是各界开始探讨的问题,城市将如何保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优势与特色?自主品牌、产业积淀、技术研发、人才梯队等或是制胜要素。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