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哈德逊研究所发表了一篇反思报告,该报告中讲述了为什么美国在阿富汗承受了巨大的代价,最后的果实却被中国摘走了。对此,美国需要反思什么?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这背后我们又能看出中美两国何种不同呢?
(资料图片)
【美国从阿富汗撤退】
这篇报告一开始,首先强调美国在阿富汗花费巨大。根据布朗大学的数据,美国在阿富汗战争上花费了2.3万亿美元,在涉及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行动中,有2402人死亡,20,713人受伤或致残。2001年美国入侵阿富汗的军事行动花费了208亿美元,后续的重建投入超过2万亿美元,但到撤退一年多以后的今天,中国竟然成了最大的赢家。
为什么有这种结论呢?报告的先给出的理由是,在经济上,中国已经成为这一地区最大的投资者——中国外交部长秦刚和巴基斯坦外长扎尔达里前不久在伊斯兰堡会见了阿富汗临时政府代理外长穆塔奇,三方经协调后同意中巴出资600亿美元,联合援助阿富汗重建,并逐步将中巴经济走廊的经济合作拓展到阿富汗地区。
【中巴外长会晤】
相应的,中国将最先获得开发阿富汗矿产资源的权利。根据布鲁金斯学会的估计,阿富汗的矿产资源储备价值能够达到1万亿到3万亿美元之间,其拥有23亿吨铁矿石、3,000万吨铜和140万吨稀土,而且可能还拥有大量锂矿石,这将对中国摆脱对外矿产资源依赖产生重要的积极作用。尽管之前始终有人说阿富汗的基础设施过于落后,开采任何矿产的成本都是难以估量,但中国人正在行动,今年1月份中石油已经与塔利班签订了一份石油开采的合同。
而在外交上,从2015年开始,中国与巴基斯坦之间建立的中巴经济走廊已经花费了620亿美元,这条绵延上千公里的经济合作通道不仅帮助中国减轻了通过马六甲海峡的能源进口通道依赖,而且还为中国与阿富汗之间的合作提供了拓展空间和榜样,中国可以通过拓展中巴经济走廊的范围,将阿富汗囊括进来,也可以仿照中巴经济走廊,打造中国打造阿富汗之间的合作模式。
【阿富汗地图】
最后在安全上,中国通过自身的外交影响,不仅一直督促阿富汗建立更加包容的政治框架,而且还利用阿富汗外长会、“莫斯科模式”磋商、中阿巴三方外长谈话、上合组织对话会、中俄巴伊非正式对话等模式促进阿富汗地区和平与稳定,共同排斥域外国家对阿富汗地区局势的干预,同时敦促阿塔对极端势力进行打击,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可以说,中国方面的成功,反衬出美国在阿富汗地区的失败。此前,美国方面一直有一种声音,认为阿富汗政府内部本来就有各种各样的分歧,只要外部压力足够大,阿富汗政府很容易自己乱起来,只要乱起来就会影响中国的安全与稳定,达到美国分散中国精力的目的。
【日益衰落的美国霸权】
但美国忘了一个问题,美国以最快的速度迅速从阿富汗撤退,紧接着美国扶植的加尼政府倒台,这意味着美国在阿富汗的政治影响力迅速下降,在这样的情况下,尽管美国可以通过冻结外汇储备的方式将压力传导给阿富汗,但中国推动的多边合作框架同样可以用合作的方式来化解阿富汗的压力,缺乏政治影响力的美国已经无法扮演其历史上经常充当的搅屎棍角色,所以这不可避免地导致美国和中国在这一地区力量上的此消彼长。
放眼整个全球格局,美国认为其在阿富汗的失败让中国成了摘桃子的人,同时其在中东的战略收缩也同样扩大了中国的影响力。所以,这个智库提出了一个反思,美国进行战略收缩,集中仅有的力量来全面应对乌克兰危机和与中国的大国竞争本身是没有错的,但为什么只要是美国的影响力在这一地区退潮,中国就很快会补位上去,难道中国的战略资源就是无限的吗?
这个智库发出了这样的反思,但却没给一个像样的答案。客观地讲,中国的实力目前还赶不上美国,中国之所以能够填补美国撤退后的空白主要问题不是中国的国力有多么强大,而是中国强调合作,讲究策略,中国是要花最小的价钱办最大的事情。
【中国与中亚五国外长会晤】
孟子曾经说过:“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美国在全世界范围内无论是干什么都强调力量,出事情了第一反应永远是我的航母在哪里?在美国国内蒸蒸日上的条件下,这种思维模式一点问题都没有,而且往往效果不可逆,谁不服就把他打到服为止,把他打服了,他的力量被摧毁了,就只能有服从这一条路可走。
但中国不一样,凡事讲究理,出现问题以后,通过协商的方式找到双方可以合作的点,然后双方相向而行,找到互利共赢的路共同走下去。这种情况尽管看起来中国付出也不少,但不同点在于,一方面,中国的合作不以消灭敌对势力为基础,避免了这方面的实力消耗;另一方面,中国的合作基于互利共赢,有投入就有回报。而这恰恰是那些已被“赢者通吃”思维惯性所裹挟的美国决策层,很难意识到并最终践行的地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