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 >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如何实现风光储深度一体化发展?|2023华夏风光储产业创新大会

发表时间:2023-04-03 10:13:25

字号:A-AA+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焦艳丽 陆肖肖 北京报道

2023年3月29日,“2023华夏风光储产业创新大会”成功举办,以“风光储深度融合新生态”为主题的圆桌论坛由中国新能源电力投融资联盟秘书长彭澎主持,多位能源领域的嘉宾畅所欲言,与会嘉宾认为风电和光伏的发电系统并不稳定,新能源想要在保证能源安全的前提下快速发展,储能是比较关键的技术。市场需要储能来提高风光利用率和消纳能力,“新能源+储能”可以形成比较稳定的系统,来应对未来能源安全问题。

风光储深度融合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022年,我国新能源行业装机容量及发电量齐头并进,风、光、储行业蓬勃发展。进入2023年,为促进新能源产业间深度融合发展,政策端、市场端持续发力。但同时风光储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电网接入不稳定,风光发电成本过高,储能利用率低,储能技术不够成熟,储能规模受限等情况。

圆桌论坛环节,欧美同学会北欧零碳委员会主任李勇告诉《华夏时报》记者,人类文明进步与能源利用方式密切相关,从薪柴时代、煤炭时代、油气时代再到今天迈向新能源时代的转型,无不蕴含着人类解锁能源限制的智慧。风光储是脱离传统化石能源转向新型能源系统的基石。经过过去几十年的发展,我国风光储一体化发展的前景明朗,已经从之前的跟随状态跃升至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同台竞技的新阶段,但构建全球最大规模的新型能源系统也充满着风险和挑战。

“我们碳中和的时间只有30年,而西方发达国家至少有40年-80年的时间跨度。发达国家是在基本完全工业化条件下的自然碳达峰和自然碳中和,而我国则是调控式、压缩式的碳达峰、碳中和。到2030年之后,我们每年的碳排放削减量3亿吨左右,相当于英国全国每年的排放总量。”李勇分析表示,风光是新的能量源,要尽可能把风光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但同时,新能源系统在全球范围还不是特别成熟,包括政府、企业在内都面临着一定的挑战,技术上也存在着风险,因此我们要加快技术上的研发、推广和应用。按照2050年80%的规模来计算,每年要建的风光装机容量为1.9亿千瓦时左右,相当于2022年世界新增装机总量的65.5%。如此体量的风光装机,在储能还没有取得大规模突破性的条件下,对电网系统将带来严重的挑战。

国家能源结构调整的趋势比较明确,风电、光伏等低碳清洁能源将成为电力供应的核心,晶澳智慧能源储能研究中心系统解决方案经理陶世成表示,以清洁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首先新能源供应过程中存在波动性和间歇性的难题,其次消纳端承受的压力较大,最后最难解决的是居民和第三产业用电增加会引起电网负荷的波动,储能的角色不言而喻。它可以减少电网的投资等,在这里各个层级包括电网公司的重视,都起到了三个比较好的作用,首先因地制宜,受场地限制,风电、光伏、资源条件的限制,风光储可以因地制宜;第二积极发展,积极发展就是认准了马上干,没有更好的方案代替,这个方案是最好的;最后优化,我们要合理的选择容量的配置,结合电力系统的生产模拟手段,来确定最终的储能光伏的容量配置。

幸福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投资管理中心研究部主管张裕肖表示,从资本市场来看,去年整个电力设备与新能源行业跌幅是比较多的,从去年到现在依然还是没有看到起色,不同于我们产业界看到的热情高涨,资本市场对新能源是在用脚投票,现在的新能源确实有一些争议,包括前面一段时间我们资本圈内也在进行讨论,交流下来对新能源行业的情绪确实比较悲观,主要是对行业快速扩张后供给过剩的担忧。我们观察到现在一些头部组件企业,估值已经非常低了,这个市场到底合不合理?我觉得从产业发展趋势来看应该是比较乐观的。张裕肖认为,风光储产业协同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风光储的协同发展,首先是建立在发展的基础上,然后做好协同,协同是为了更好的发展,是一个正向的循环,风光储未来在各自的领域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面对当下的数字化、智能化浪潮,中国能建智库纵横五洲研究院董事长李剑锋认为,新能源规划设计、投融资、建设和装备服务行业除了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外,要结合风光储氢氨和源网荷储等实际应用场景,按照技术成熟度和场景适用性更多的用一些先进的数字技术,为客户和市场提供全生命周期更高的投资回报率和更好的环境社会价值,如数字电厂、数字化管理和运营平台、机器人辅助定位安装、自动清洗、光伏智能跟踪等。除了数智化,还有融合化。在国际上,有的项目,我们从LNG的来源、到燃气的接收、电厂的建设,再到电的输出以及资金的落实,为业主和市场提供的是一揽子解决方案。现在国内也要更加围绕客户和市场需求,将风光储与制氢、制氨等产业、与交通、园区、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进行跨界融合,通过新能源+促进项目与所在地区经济的共同发展。

储能成重要技术支撑

在风光储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储能成关键技术解决方案。储能作为新能源核心支持,贯穿新能源开发利用的全部环节,可以减少新能源发电随机性、间接性、波动性的难题,通过谷价时段充电,峰价时段放电减少用户侧电费支出,大电网断电时能孤岛运行,对用户侧不间断供电,微电网运行。

但目前我国储能还没有大规模普及,西方国家已基本实现了“光伏+储能”的平价上网。回到储能技术上,储能技术路线繁多,除抽水储能外,还包括新型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钒电池、液流电池、飞轮压缩空气储能、氢(氨)储能、热(冷)储能等,当前锂电池和氢储能成本过高的问题也对储能大规模推广提出了挑战。

风光储的协同发展,更准确的说是风和光与电网,通过储能来协同发展,天能集团储能业务负责人鹿坚在论坛上表示,我们的电网是基于电磁机理的,潮流自上而下的,暂态稳定的一张同步大网。风光的间歇式发电机理,无法受控,同时转动惯量低,抗扰动能力差,在并网时确实带来了一系列的技术问题,而通过大规模储能可以有效解决这些技术问题。

鹿坚认为,风光储一体化电站,从并网型到构网型,储能在中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建成自同步电压源的风光储一体化电站,新能源才能更有效地被电网消纳。未来到2030年在碳达峰的状态下,风光装机占比可能达到50%,但是发电占比不足,我们的大电网依然是自同步电网,传统能源依然占据主流,因此对风光储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鹿坚认为,新能源配套储能的规模将越来越大,吉瓦时储能电站将更加普遍,风光储一体化成本也将低于火电。

同时,鹿坚说,分布式新能源越来越多,将会有更多的省份要求分布式新能源配储。储能既可以配合新能源,也可以独立运营。一方面储能可大幅改善分布式新能源的电能质量,满足电网要求。另一方面储能可以有效进行削峰填谷,帮助企业降低用电成本。天能集团在这一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尝试和推动。鹿坚说,储能即是负荷,又是电源,结合虚拟电厂技术,可以大幅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促进双碳目标的早日实现。

西门子能源有限公司新能源事业部市场及销售总监胡大麟表示,在欧美发达国家储能确实是刚需,储能现在面对的瓶颈需要中国和全球的市场化调节。以欧洲来看,该区域的电价波动很大,发电企业在某些时段不一定能赚到钱,反而需要交钱。中国则是能源企业不考虑煤炭因素,发电都是有利润的。所以所有的发电企业都去抢资源,是为了发电赚钱,没有考虑到储能,反而赋能变成了一个负担,不太被重视。

胡大麟提到,但是随着发展,储能的占比会越来越多,储能技术手段越来越多,电池储电,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储能,熔岩储热,电解水制氢储氢等等都是储能技术。目前国内的很多企业都从传统的发电企业转向了储能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但国内储能最主要的瓶颈还是盈利模式单一、盈利性不足的问题,目前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储能参与新型电力交易市场,储能以前没有主体,既不属于发电企业业务范围也不属于电网范围。现在的市场调整应该从发电侧、电网侧做一些利益减法以增加储能企业的盈利能力,让企业更有能力、有技术去做从千瓦级、兆瓦级、到太瓦级的革新。随着市场的发展,未来储能的占比会越来越高,要求的技术手段也越来越多。

江苏海基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渊博认为,伴随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加速构建,储能产业在不断加强储能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水平,提升产品和产业发展质量的同时。还应该在机制、模式上加大创新力度,综合提升行业竞争力,加快构建稳固、安全、可靠的新能源体系。同时,面对碳酸锂价格波动对市场的影响,郑渊博表示,原料端的市场化调整将有利于产业链洗牌后迈向一种新的平衡。同时,伴随着钠离子电池等创新产品的商业化,锂电池独大的格局也将有所突破,这也成为重要的平衡性因素。另外,从需求端来看,储能领域的爆发将改变新能源汽车单一拉动的格局,孕育锂产业链的新机会。

责任编辑:陆肖肖 主编:张豫宁

标签: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来源:华夏时报 | 责任编辑:
最近更新

• 最热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