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嘉宾
尤学刚
“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开发项目总经理、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工程建设部副总经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从渤海到南海,从30多米的浅水到1500多米的超深水,他用33年的坚持不懈,主导、参与建设的海上油气田达27个。他和他的“战友们”用实际行动为祖国“加油争气”,践行着“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庄严承诺。
【资料图】
视频:如何为大国重器储备技术力量?
清华大学国家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谢茂松:我们如何培养青年科学家、青年工程人员,更好地服务大国重器,服务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尤学刚:海洋石油开发还是一个相对小众的市场,我们只有不到10万人。正是因为它需要高科技技术人才,我们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提出了“四个一”的目标——一个队伍、一套规范、一套制度、一套流程。我们要从项目管理的角度把成功的经验逐步固化下来,才能够传承,所以,我们要防止队伍的流失,大学里的专业知识要瞄准世界前沿。最关键的一件事,要在实践和实战的状态中,用我们的实践修正理论。
我们也无数次地问自己,中国海油的第一次深水开发,它的项目经理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需要什么样的经验?我觉得我也不具备,但是我们必须有一种勇于开拓和担当的精神,攻关每一个问题。最终目的,我们不是为了科研而科研,是为了实际需要进行科研,这些支撑着我们一步一步往前走。
我学的石油加工是炼油的专业,毕业分配进入了海洋石油。我经常和同事们开玩笑,中国海油把我从一个农民培养成了一个渔民。
江宇:过去,这种举国体制的行业、院校、企业以及科研机构之间有比较密切的融合,您学的是炼油专业,但是到了采油的行业也能很快地学习、适应,就是这个行业里已经形成了研究、实践、教学融合的生态。
尤学刚:它是一个基础,让你提前对这个行业有一个认知,虽然陆地石油和海洋石油有差别,但是它在大的学科当中还是石油行业,只是我们进入了另外一个全新的领域。
今晚21:20
东南卫视《中国正在说》
敬请关注
编辑 | 翁翔
主编 | 卫贝妮
监制 | 杨青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