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被誉为“北大乌鸦”的钱理群先生说,庚子大疫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已经八十四岁高龄的他正在写自己人生中的最后一本书,书名就叫《庚子大疫的的现场观察和历史书写》。
如今,新冠病毒早已成为“过去式”,至少在对人类生活的负面影响上已经过去了,但在经济方面,乃至国际形势方面,一切或许才刚刚开始。
也许若干年的后人回顾今天这场变局,一切的源头,可能都出自新冠病毒所带来的对人类认知的改变,这让全球化的速度放缓,让价值观层面的分歧扩大,具体到经济方面,也或许会改变许多人的人生轨迹与命运。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过去我们常常说,全球供应链离不开中国,因为我们有着全球最大的劳动人口和相对最低廉的人力成本,因此我们被誉为“世界工厂”。
这个说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仅仅是国内公认,哪怕是国外也同样认可,但在今天,在新冠病毒的影响下,以欧美为首的经济体开始逐渐意识到,只赚钱不看价值观分歧的时代过去了,人类开始再度形成以价值观为体系之间的贸易、合作和经济往来。
这或许预示着,钱理群先生所说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开始真正体现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之中了。
从数据来看,2023年1月,欧洲对国内订单减少50%,北美减少了40%;浙江等地许多企业因为接不到订单而企业被迫缩减人力开支;香港2023年1月进出口同时下跌30.2%和36.7%,创香港70年新低。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东南亚国家几乎全部增长。
2023年1月,韩国外贸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0.7%和7.4%;印度外贸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4.5%;越南外贸进出口总额下跌17.3%,2月开始反弹,增速11%;马来西亚进出口总额增长2.7%和1.6%;墨西哥外贸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25.6%。
自2001年我们加入WTO以来,国内制造业输出的一直都是下游产品,承担了全球贸易中的低成本输入,大量的物美价廉的商品出口到欧美,赚到美元后,我们又用这些钱来进口技术、科技和设备。
由于产业的分化,我们一直认为尽管下游产品容易被替代,但我们的供应链市场齐全,以iPhone为例,至今所有的零部件只有国内能够提供制造。
但变局并非没有发生,过去全球订单减少,在目前的成本结构下,客户依然会把订单下到国内,综合考量运输、人力和市场,国内依然是最好的选择,我们依然是世界上成本最低的制造国。
变化在哪里呢?
正如经济学家辜朝明所说,“展望未来,我认为最大变化之一是,现在所有西方国家以及日韩等国,也都把价值观放在经济福祉之上,这是1990年冷战结束以来第一次发生这种转变。以前发达国家的态度是,只要能赚钱,可以搁置一部分价值观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我想除了新冠病毒之外,还有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俄乌冲突,以及该事件发生后西方重新团结的速度和决心,这让他们把价值观问题放在了经济福祉之上。
苏巨变之后,西方曾设想有一天其他地区的人会有和他们一样的价值体系,他们不担心当下如何如何,所以企业来中国、越南或者俄罗斯投资、下订单,而到如今,因为俄乌冲突的发生,这套叙事和希望都被扔进了垃圾桶。
用最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过去全球化仅仅只建立在赚钱这个基础之上;而现在,全球化可能还要附带价值观之间的原则性问题。
这一观念的转变,可能会加剧未来更多的不确定性。
根据周二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头两个月国内的进出口都有所下降,这一方面表明国外需求依然疲软,另一方面则显示,价值观的冲突可能正在影响我们的制造业地位。
具体来说,今年前两个月出口比去年同期下降6.8%,降至5063亿美元;与此同时,进口也下降了10.2%,为3894亿美元,其中国内半导体零件的进口暴跌了26.5%,这表明消费者电器出口的市场需求依然萎缩。
而最大的影响依然还体现在对欧美的进出口上面。今年对美国的出口前两个月下降了21.8%,从美国的进口降低了5%;对欧美的出口下跌12.2%,进口则下降了5.5%。
另一个数据也非常有意思,国内从俄罗斯的进口,主要是石油和天然气,比去年同期激增了31.3%,而对俄罗斯的出口也上升了19.8%。
而由于价值观分歧和欧美创纪录的通胀,西方陷入经济衰退的可能性持续增加,因此这可能导致未来的出口贸易将继续疲软。
过去我们说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是投资、消费和出口,而现在出口疲软,国内的消费能力也因为三年疫情而乏力,尽管去年国内存款增加了17万亿,人均存款一万多,但考虑到更多的是投资股市、房地产退出来的资金,因此这笔存款,更大概率是避险资金,而非是“超额储蓄”。
一个人的消费就是另一个人的收入,这句话放在全球范围来看也同样适用。欧美的消费者需要物美价廉的商品,而这些物美价廉的商品经过我们的制造生产,最后运送到世界各地,也同样为我们带来了不菲的收入。
而这,就是市场的力量。
当消费被替代甚至是减少的时候,必然就会出现收入减少的情况。工厂的订单减少了,收入减少了,首先会做的就是缩减人力开支,于是工人们的收入又被相应减少了,今年许多地方没有以往的高工价,背后看起来是工厂的效益问题,但其实牵扯到的可能是更宏大的叙事变化。
宏观看起来是很大的东西,但具体到个人身上,从宏观层面的变化传递到个人身上当然需要时间,但最终个人也一定会被宏观所影响。
这也就是为什么,当我们在说全球化的时候,全球化不仅仅代表着的是一种思潮,是一种潮流,更代表着的是,在今天的贸易体系下,分工合作、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再是简单的原子化的个体,而是彼此紧密相连的共同体,这也是全球化背景下全球主义者的思潮根源。
全球化可能不会消亡,正如世界离了谁,都会照转不误,但我们却很难脱离这个世界。
如何在分歧之中找到共识并合作,这是未来非常重要的一步,但眼下来看,这似乎又变得极其困难。
不论如何,这或许仅仅只是开始,而远非结束。
end.
作者:罗sir,新青年的职场内参。关心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乐观的悲观主义者。关注我,把知识磨碎了给你看。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