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常州新增规上工业企业单位858家,退出企业214家,净增644家。截至2023年1月,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总数达6340家。常州新增规上工业企业数列全省第3位、苏南第2位,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新增单位总数的比重为10.6%。
2022年,常州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2.0%,其中新能源领域产值突破5000亿元,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光伏三大产业同比增长96.5%,对全市规上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达102.2%。
(资料图片)
01
规模总量,迈上新台阶
工业开票销售突破2万亿元,工业经济总量跃升至全省第三位,主要指标领跑苏南、全省领先。
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以上,规上工业总产值两位数增长。工业投资增长9%左右,其中工业技改投资增长超20%。
02
新兴产业,攀高集聚成群
出台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和若干政策,部署实施36项具体举措和30项支持政策。
十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良好,总量超1.2万亿元,其中超千亿元规模集群达6个。
03
主体培育,炼就真金本色
新增百亿级大企业(集团)8家以上,总数达23家以上。
新增8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总数达32家、继续保持全省第一;新增53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总数达81家。
中国工业大奖再获佳绩,新增中国工业大奖企业奖1个、项目奖1个、项目表彰奖2个,累计有11家企业或项目荣获中国工业大奖奖项,获奖数继续保持全国地级市领先地位。
04
创新动能,释放澎湃活力
强化企业技术中心培育,新增1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新增27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增13个关键核心技术(装备)攻关产业化项目,占全省项目总数的六分之一,全省第三。
05
载体建设,挺起发展脊梁
溧阳市、武进区、新北区入选江苏首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名单。
常州石墨烯科技产业园入选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全市累计4家,与南京并列全省第一。
新增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2个、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7个。
06
提“智”加“数”,提供源头活水
深入推进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纵深开展“十链突破、百企领航、千景应用”,精准把脉问诊,为3300家企业实施免费数字化诊断,新增省级智能工厂11家、全省第一,累计上云企业数超1.5万家。
加大平台载体引培力度,新增工信部特色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3家、全省第一,常州经开区入围国家首批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产业基地数字化转型试点。
天宁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溧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入围江苏省“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特色产业基地。
积极发展共享制造、数字孪生等新模式新业态,智云天工超级虚拟工厂稳链强链成效获焦点访谈节目专题报道。
07
绿色制造,低碳转型提速
新增国家级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2家,符合环保装备制造业规范条件企业2家;1家企业节能技术和2家企业装备入围国家节能技术装备产品目录。
3家企业获国家三星级绿色建材产品认证,累计达32家,总数全省第一。
08
服务型制造,内涵更迭演进
入选工业设计特色类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为该类别全省唯一。
新增国家级示范企业4家、共享制造示范项目2个,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18家、平台7个,均列全省第一。
加大工业设计中心培育力度,新增省级工业设计中心14家、全省第二。
09
数字基建,焕新城市底座
入选2022年移动物联网“物超人”领先城市、全国排名第二。
累计开通5G基站14782个、万人拥有5G基站数全省第三。
钟楼经济开发区入选江苏省首批“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培育对象名单。
上线综合型二级节点3个、行业型二级节点2个,累计接入企业4355家。天宁经济开发区入选江苏省工业互联网标识创新应用特色产业示范区。
10
新能源之都,建设蓬勃成势
抢抓新能源风口,构建以“发电、储能、输送、应用”为关键环节的产业格局,出台加快新能源之都建设实施意见,锚定2025年新能源产业规模、资本市场市值“两个超万亿元”目标,深度布局、精准施策。
产业集聚度全国第5,整车、动力电池产销量均占全省一半,全年新能源领域产值超5000亿元。新型碳材料集群入选工信部45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大名单。
溧阳市高新区的新能源电力装备基地入选国家第十批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溧阳市动力电池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