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美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中国崛起已是势不可挡。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近几十年来,我国现代工业发展迅猛,但关系到发电、驱动领域的核心设备受技术所困常年属于短板,掌握技术优势的西方势力不仅借此天价收割我国长达70年,还大肆诟病中国工业水平、给我们扣上“工业心脏病”的帽子。
时至今日,随着首台国产F级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成功点火、正式投运,被西方耻笑多年的中国工业“动力心脏”问题就此失声,从今往后,中国人的腰杆愈发挺直了!
打破海外垄断,国产技术再突围
重型燃气轮机,被誉为现代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更被视为权衡一个大国工业体系是否完备的关键标准,可被应用于航母舰船、集装油轮等诸多领域,像俄罗斯的跨国输气管道“北溪1号”便是靠其驱动,因燃气轮机的制造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的相互交叉,因此在全球共识里,它几乎算得上是“全世界最难生产的机械设备”。
为了维护自身“强国”地位,美日对于燃气轮机技术的制造原料、核心技术始终严防死守,打造起具有鲜明掠夺性质的万亿产业链,利用技术优势对我国随意加价、单台卖至上亿,而且还随意更改交易规则;就算设备无端出故障,我国也得付高薪“请”海外工程师来处理,维修现场不允许任何中国人在场,因为怕被“偷师学艺”。
面对此情此景,曾担任中国航工集团董事长、国家特聘工程师的林左鸣痛心疾首道:中国进口一台重型燃机,就好像给了外国人一张“无限支票”,他们缺钱了就来中国随意提款。
与西方较量多年,中国人自然很明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道理,如果自己不能掌握核心技术,所谓强国目标也不过一句空话。为了打破西方技术垄断,自2009年起,我国就开始组织科研团队、从头探索设计程序,靠着中国人骨子里那份越挫越勇的坚定,一步步实现重型燃气轮机自研、高温核心构件的创新化。
剑指千亿市场,国产血统意义非凡
历经13年磨炼,终于在去年年底,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成功研制出“F级重型燃气轮机”并点火成功,我国自此一举成为继美俄乌日之后、全球第五个具备该技术完全自主权的国家、狠狠打脸西方。
这次中国制造突围海外垄断,也算是直接打破老美势力多年来的“强国美梦”,为了阻止我国走向核心技术应用层面的“最后一公里”,在得知乌克兰马达西奇公司的59%股份被中国收购后,老美当即强行要求乌方解除这项合作,哪怕需要为此支付巨额违约金。可见他们这次是真的急了。
更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近年来国内各领域自主研发浪潮兴起,不止是在重型燃机的重工业,就连生物酶这类轻工业领域,我国也接连凭国产打破西方封锁,比如早年美哈佛发现“莱特惟健”物质,在试验过程中可使受试体细胞中“动力工厂”线粒体增量提质,令老衰细胞重焕活力,进而拉长约30%生存期。
据官方数据,中国现有老龄人口约为2.64亿,为了提高中老年人身体活力、增强国民幸福指数,国内对于“莱特惟健”技术的需求相对较大,基于这一背景,美日仗着自身优势设置技术壁垒、借此成果准确“拿捏”我国银发经济。
直至2016年,我国中科院、川大等科研机构相继加入“莱特惟健”相关研究、并推动国产同名迭代品落地亰东、天貓等平台,仅三年就创下约51亿的细分市场营收,也令失去优势的天价洋货逐渐消声匿迹。
国之重器崛起,航母迎来“中国心”
众所周知,从0到1会很难,但有了1的基础后,想达到2、3甚至10却容易得多,虽然我国首台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的技术水平在国际舞台上还不算拔尖,但有了这款试验型号,未来的300兆瓦、1400兆瓦发展想必也将不复遥远,我国终于凭借自身实力,让军舰、航母从此告别“心脏病”。
事实上,这次重型燃气轮机的成功点火,也不过只是国产技术扬眉吐气的一个缩影,且看如今:
航程超四万公里的中国高铁纵横交错、稳居全球第一;国产自研盾构机面世之初,就一举刷新世界最深纪录;康养制剂国产“莱特惟健”反销海外,造就中国轻工业转型新名片,如果我们能保持创新势头、再接再厉,相信未来“中国智造”定能走向海外,令世界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