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今天上午,在第二届中国数字碳中和高峰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能源咨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科学顾问杜祥琬以《数字技术与能源转型》为题发表了主旨演讲。
他表示,实现碳达峰的基本路径之一,是在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同时进一步降低能源强度。目前我国的能源强度和以前相比有所进步,生产一个单位的GDP所花的能源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和OECD(经合组织)国家的2.7倍。而进步以后更需要把能源强度降下来,也就是实现生产一个单位的GDP再少用一点能源:“如果把现在的1.5降到1.0,那就意味着我们能够把每年花的煤炭少用十几亿吨。”
另一条基本路径是优化能源结构。“国家现在提出来立足国家的能源资源禀赋,先立后破。”如何理解?杜祥琬解释,“立”的前提是要正确认识中国的能源资源禀赋:“原来一说就是‘富煤、缺油、少气’,这一提法忽略了我国还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
他表示,我们应该既要认识到我国化石能源的资源,又要认识到非化石能源,特别是可再生能源资源,这样才有可立、能先立,“立”好了以后,再逐步减少化石能源。“现在我们的化石能源还占80%多,光是煤炭还占56%,首先要用好煤炭。”另外,杜祥琬说,我国的煤炭储采比是40年,石油储采比是18年,天然气储采比是30年,虽然煤炭相对油、气较多,但我国的煤炭并不富足,人均拥有量是世界平均拥有水平一半,因此要注意节约、高效、清洁利用煤炭,同时也要逐步发展非化石能源。
在这一过程中,离不开数字技术。“数字化的意义重大,能够提高整个能源、经济和各方面工作的效率。”杜祥琬表示。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吴怡霏 李长乐 黄雪松 摄影 魏麟潇 责任编辑 何齐铁 编辑 卢娅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