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 >

外贸订单流失,工人大量降薪,“中国制造”还能度过转型阵痛吗?

发表时间:2023-02-18 22:15:20

字号:A-AA+

前几年有个笑话,讲的是中国制造业的。说:


(资料图片)

好不容易出国之后,从国外美滋滋的买了一个洋货回家。谁知道到家一看,发现那玩意儿上赫然印着“MADE IN CHIAN”。

这个笑话在博得众人会心一笑的同时,其实也从侧面揭示了中国制造业的强大,它不仅早已走出了国门,而且在国外还无处不在。

“无处不在的中国制造”,这句话足以证明中国作为“世界加工厂”的地位。

但是你知道吗?随着三年疫情的结束,中国制造的这个地位也在不断的受到外界冲击,很多外贸订单因为疫情的原因,导致大量退货的现象出现。

在这其中,主要的威胁来自东南亚的一些国家,例如泰国越南等国家,一直都对中国的“制造工厂”的位置念念不忘的。

也许你会说,这种毫无技术含量的初级加工,他们想要就给他们啊,反正我们从“中国制造”,进入到“中国智造”的下一阶段了。

要是真的有这么简单,中国制造业也就不会迎来它的阵痛期了。

外贸订单大量流失,背后原因到底有哪些?

前面说道,因为疫情的影响,物流的停工,再加上一些东南亚国家的“抢客户”行为,导致了很多工厂的外贸订单大量流失。

先说疫情影响的因素。

在疫情期间,为了避免国外变异的毒株流入中国,也为了保护国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我国在进出口业务这一方面查的非常严,只要有一丝一毫的不符合我国标准,就会被禁止入境。

除了进出口的物流方面,企业的生产效率也因为工人的休假在家,从而变得大幅降低。

在这种情况下,国内企业的产品出不去,国外企业的资金进不来,企业的营收也受到大幅缩水。

其次就是一些国家的“见不得好”的打压心理。

前文说到“中国制造已经在国外无处不在”,几乎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每个外国人的家中,都会有至少一个是中国制造的商品。

我们会觉得,这一局面难道不是双赢的吗?我们赚到了钱,而你们也能够买到更加物美价廉的商品,简直就是皆大欢喜的场面。

但是很显然,有些外国人是不会这样想的。而他们排斥中国制造的原因,恰恰是中国商品“物美价廉”的特点。

因为这样会挤压当地制造业的生存空间,从而让他们变得无利可图。

除了这一原因之外,他们还发现中国制造还有一个非常恐怖的地方,那就是非常强的“粘贴复制”功能。很多时候,国外只是委派中国作为代加工的一方,但是不知道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中国就把完整的产品给制造出来了。

不仅制造出来了,而且价格更低,性价比更高。国外的很多企业一看,便纷纷表示不愿带中国一起玩了,这不纯纯的是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吗?于是欧美国家,将很多电子产品领域的大型代工厂企业,纷纷从中国撤出。

其中的代表企业就是富士康。

在富士康的无端停厂区,很多工人被迫失业下岗,失去了经济来源。

欧美的这一步,主要是想打压中国制造业的升级换代,不想中国的制造业向上发展。

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主要是想抢中国的低端制造业,以此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者一拍即合,对中国的制造业带去了不小的打击。

工人面临降薪,最惨的永远是底层的劳动者

可以说,当今中国制造的发展方向,就是朝着更先进、更高端的方向发展,这已经是人尽皆知的发展战略了。

放弃以往的低端制造业,转向获利空间更高、发展前景更大的“智造”,就是当代的时代趋势。

这是中国时代发展的另一页新篇章。

但是,时代的任何一粒沙落到个人的头上,都是沉重且无法回避的一座大山。对于中国企业的上层人员来说,外贸订单大量流失只是一个暂时的困境。

无论东南亚的很多国家再怎样和中国抢客户,但是工人素质,制造业体系就在那儿摆着,中国企业目前依旧处在一个优势的位置。

只要中国企业潜心蛰伏几年,找对了自己发展的路子,再次创造佳绩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

但是对于员工个人而言,他们没有任何的风险应对措施,也不知道什么叫做产业的转型升级。他们只知道厂里面现在效益不好,工资又要缩水了,搞不好连自己都要被炒鱿鱼了。

这就是个人在时代转型过程中,表现得无可奈何的地方。

在过去的疫情期间,很多人称是“实体产业”最为艰难的时刻。店里没有营业额进账,另一方面还要顾着员工的工资。

在这种两难的情况下,首当其冲受到伤害的,就是一些底层的员工。

拿典型的服务业来说,三年的疫情不仅让很多员工下岗,同时也让很多店铺关门倒闭。进厂吧,薪资缩水,打工是永远没有出路的。没办法,工人们只好另寻出路。像什么自媒体行业,兼职行业,外卖行业等等,就是不进厂打工。

长此以往,制造业找不到人,别说转型做“智造”了,到时候连“造”都制不出来。

未来的中国智造业又该往哪方面发力?

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必然是痛苦的。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将在这个过程中体验破茧成蝶的痛苦。

但是,要想让中国产业获得长足的发展,这一过程也是必不可免的。不能因为这块骨头难啃,转而又去吃起了软糯可口的甜点。温水煮青蛙的自毁式行为断不可取。

而要想让中国的制造业成功的实现转型升级,眼下的中国只有从新能源的方向发力。在这一方面,做的成功的企业第一个就是比亚迪。

近几年,美国特斯拉的风越刮越大,开始朝着中国市场不断进军。要知道,自从全球的能源危机爆发之后,新能源汽车业务就变成了下一个发展风口。

国外的新能源汽车巨头是特斯拉,国内与之相对标的就是比亚迪。

准确的把握时代变换的风向,然后稳稳地立在风口,这就是比亚迪成功起飞地秘密。

如果说一些东南亚国家想和我们抢夺“世界工厂”地位地话,一些毫无技术含量的初级加工,确实谁都可以生产。

但是如果要生产新能源汽车这类高科技产品,想必一些东南亚国家还不愿意抢了呢,毕竟他们国内的制造业产业还没有发展到这一地步。

什么阶段就做什么事情。既然我国已经发展到了转型升级的分岔路口,这既是挑战同时也是机遇,只要牢牢抓住这一时代风口,就能够实现弯道超车,实现从低端制造业到高端智造业的完美逆袭。

标签: 无处不在 一些国家 物美价廉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来源:科普启示录 | 责任编辑:
最近更新

• 最热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