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不再加班的码头工作人员和大量堆积的空集装箱”,一边是各大港口相继公布的1月份货物吞吐量数据悉数走高。2023年,中国外贸面临“硬仗”要打,但1月份的港口吞吐量数据表明,中国经济韧劲和活力仍在。
据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多个主要港口呈业务繁忙态势。
(资料图)
北部湾港货物吞吐量达2382.07万吨,同比增长0.61%,其中防城港港口货物吞吐量达1458万吨,同比增长1.51%,外贸为936万吨,巴西玉米和进口锂辉石在防城港实现首船接卸;
连云港滚装出口机械车辆2.6万台,同比增长94%,连续6年保持两位数增幅增长;上海南港码头累计验放汽车出口28526辆,同比增长43.6%;
天津港货物吞吐量达3996.78万吨,同比增长1.7%,集装箱吞吐量为173.1万标准箱,同比增长7.2%;
河北下辖的秦皇岛港、唐山港、黄骅港的集装箱吞吐量均实现同比增长15%左右,创下历史新高;
宁波舟山港集装箱吞吐量为超300万标准箱,刷新历年同期最高纪录;
烟台港货物吞吐量达3590万吨,同比增长4.8%,集装箱吞吐量为36.8万标箱,同比增长10.4%;
广州港表现稍有落后,1月预计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62.4万标准箱,同比下降10.2%。
中国经济保持韧劲与活力对全球经济有益,中国港口的正向数据已经传导到了相关国家。2023年1月美国集装箱进口量环比增长7.2%,增幅创下七年来的最高点,虽然同比下降了16.1%,但已经接近2019年时的数值。众多美国零售企业对新一年的经济形势持乐观情绪,已经开始大量补货以充实库存。中、越、印、韩、泰位列对美出口前五名,其中来自韩国的集装箱环比增长近20%,而因为从欧洲迁移而来的德国企业开始实现美国本土化生产,来自德国的集装箱数量下降了7%。
当海运市场正滑入不可避免的价格战,制胜因素则是各国的制造业发展实况,比港口不断加速的智慧化程度更重要的,是其能否持续保持繁忙程度。集装箱空置率增高是不容否认的事实,但我国的货物出口与港口吞吐量增速并未落后于接纳了大量迁移产能的东南亚国家。
自2022年第二季度以来,不只是我国,多个制造业出口国的港口吞吐量特别是集装箱吞吐量呈下滑态势,集装箱船舶的闲置率为近三年来最高,这样的趋势已经延续至今年,各国经济承压、需求减低进一步对海运市场和港口运营带来冲击,当下国内多个港口的表现已属不易,冀望正在全球抢订单的中国企业带来更多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