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 >

环球微资讯!想取代中国制造?却成“外企火葬场”,没人比印度更懂“敲竹杠”

发表时间:2023-02-04 20:07:48

字号:A-AA+

长期以来,印度一直都想借助其国内人口红利和广阔市场空间取代我国在全球制造业中的地位。可这么多年过去了,如今印度国内大部分外企的生存现状只能用“苟活”来形容,这都要“归功于”印度国内糟糕的营商环境。

本来是互惠互利的双向合作,印度愣是能把好事逐渐变成单方面的索取。巧立名目收割外企财富的背后,除了傲慢和贪婪的本性之外,还有不顾长远的短视与欺骗,具体是怎么回事呢?


(资料图)

一、外企的“噩梦”

从投资要素来看,印度无疑拥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大量廉价劳动力、广阔的市场空间以及优越的地理位置等都是外资企业最为关注的发展要素。

不过印度非但没有因此成为外企投入的“天堂”,反倒成为了外资企业的“黑洞”。不管你是驰名全球的跨国企业,还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都很难在印度国内真正享受到发展红利,甚至很多企业还会被拉入泥潭。

美国的可口可乐、韩国的浦项制铁、日本的高铁项目还有我国的智能手机业务,全部都在印度“优化发展”的战略下成为“鱼肉”。大鱼小虾通吃,已经成为印度国内营商环境的代名词。本来可以成为资本市场的香饽饽,愣是演变成外资企业的“火葬场”,印度对外资企业的“宰客之道”到底是如何炼成的?

二、自断后路式发展

考虑到印度国内的人口规模和市场潜力,很多金融机构都认为印度经济的崛起只是时间问题,不过这些机构往往只看到了客观因素而忽视了主观条件。印度国内糟糕的营商环境,正在阻碍印度经济的高速发展。

在阻碍印度经济腾飞的道路上,印度自己就是最大的障碍。自断后路式的外资管理制度,只会断送印度的经济发展优势,最后的结果就是优势没利用上,弊端却全暴露出来且一发不可收拾。

说起印度自断后路的手段,无外乎就是偷逃税款、产品垄断、征地补偿或环境保护等原因。本来应该是官方出面解决的问题,却统统抛给了企业,这对于人生地不熟的外资来说可个个都是烫手的山芋。

在“敲竹杠”方面,没有人比印度更能玩得转。先不论官方层面的非法敛财问题,光是当地的民粹主义和各邦的分裂状态,就足以让人敬而远之。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7月份,印度国内的注册外资企业的数量仅剩不到4000家。部分迁走的企业有回归本土的,也有把投资转移到东南亚其它国家的。

从利益的角度来看,印度的所谓优势条件都在“宰客之道”的影响下被严重削弱。正值全球制造业结构变革之际,就连很多发达国家都在加紧召回本国企业落户。印度想要取代我国的地位,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隔靴搔痒式改革

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以各种借口收割外资企业只能是一锤子买卖,再想赢得别人的信任往往需要付出成倍的代价。美其名曰保护本国企业或自然环境,只是不具备说服力的巧言令色。从印度对待外资企业的政策改革来看,拿不出实质性的便利措施或大幅度的让利,没人愿意再相信你的所谓“诚意”。

印度官方曾推出一系列改善外资企业投资环境的政策措施,比如建立专门外资投资渠道、提供阶段性税收减免或提高融资额度等等。不过这些政策都没有触及印度营商环境的痛点,本质问题不解决,只会让外资企业更加犹疑。

又想让外资拉动发展,又想从外资身上赚取高额税收,甚至还想让外资倒贴资金,这种好事只要吃过一次亏,就很难再有合作的机会。隔靴搔痒式的经济改革,只会让印度的营商环境更加糟糕。

四、总结

先别谈取代我国的全球制造业大国地位,现在的印度恐怕连对外企的基本保障都难做到位。不以各种名目收割你就已经算是好的了,相比于适合资本发展的市场潜力,主观上涸泽而渔的发展道路,只会让外资企业竞相逃离。

挽回信誉的成本,往往要比当初获取的利益多出数倍。在全球经济普遍下行的当下,印度想要兑现国内的发展潜力,必须摒弃自断后路,搞一锤子买卖的发展套路,不然最后的结果可能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标签: 外资企业 隔靴搔痒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来源:踏雪理财 | 责任编辑:
最近更新

• 最热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