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 >

每日热议!看江苏 | 建“新能源之都”,常州蓄力强势崛起

发表时间:2023-01-31 17:21:25

字号:A-AA+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尹晓宇

正月初七,常州新春第一会,吹响了将常州打造成引领长三角、全国领先、全球有影响力的新能源之都的奋进号角。


(资料图片)

其实,从去年开始,新能源产业这个标签就与常州黏贴地特别紧,不仅仅是外宣中的高频词汇,更是产业上的高歌猛进。常州市委书记陈金虎介绍,新能源产业强势增长,形成“发储送用”生态闭环,产业集聚度全国第5,投资热度全国第1。去年新能源产值超5000亿元、整车产销超34万辆,在传统造车强市、能源大市中破圈突围、强势崛起。

理想、比亚迪、江苏时代等新能源龙头项目从落子常州到深耕常州,天合光能、中创新航、蜂巢能源等总部企业从本地龙头到辐射全国,勇闯新能源赛道的常州军团已现峥嵘。

图为天合光能生产车间。

常州一直以工业作为发展硬核,即便在新能源领域,布局并非豪赌风口,而是日积月累地厚积薄发。

常州在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涉足变压器制造,80年代电线电缆产业初显雏形,本世纪初光伏产业全面起步,2010年左右开始尝试动力电池。

正如常州市副市长徐华勤在1月28日的发布会上所言,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有万帮新能源、星宇车灯等本土企业的奋力拼搏,也有江苏时代、比亚迪汽车等引进企业的奋勇担当;既有天合光能、理想汽车等龙头企业的牵头带动,也有贝特瑞、聚和新材等协作企业的聚点成链;既有上上电缆、中创新航、蜂巢能源等创新企业的规模引领,也有天目湖储能院、中汽研等科研院所的智慧赋能。千帆竞发、奋楫者进,正是常州历届市委、市政府坚守实业、坚持创新的血脉传承,常州这座城市工业门类齐全、产业体系完备的深厚底蕴,新能源之都建设才水到渠成、势成磅礴。

2022年常州工业总量首次破2万亿,跃居全省第三,GDP超9550.1亿元。从产业版图来看,新能源产业的崛起起到了挑大梁的作用,新能源领域产值突破5000亿元,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光伏三大产业同比增长96.5%、对全市规上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达102.2%。

处在迈进“GDP万亿之城”的决胜阶段,常州市委市政府的思路是:要把不可多得的发展之“势”转化为不可替代的竞争之“能”,全方位提升城市发展能级。新能源之都建设既是锻造产业优势的最优选择,更是催生城市蝶变的最佳时机。

当然,常州的目标绝不可能只是一个万亿GDP,在放眼长三角、全国乃至全球,常州的理想正如发布会上所言:新能源产业是我国应对国际竞争和封锁的战略突破口,常州在这个领域的基础与优势是我们主动担当的信心所在。话里话外,为国担当。

图为理想汽车生产车间。目前,常州已拥有天合光能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长三角物理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集聚中汽研、国创、南德等一批公共服务平台;上上电缆多次填补世界核级电缆领域空白,天合光能先后25次在光伏电池转换效率和组件输出功率上刷新世界纪录,天目先导全球首创纳米硅碳负极。2019年以来,新能源领域专利申请年复合增长率39.7%,居全国前列。在资本市场,常州有新能源上市公司36家,总市值4176亿元。

这样,或许我们就不难理解,常州敢作“新能源之都”的底气。

围绕“新能源之都”的建设,常州提出要聚焦做好五件事:

聚焦建立体系标准。围绕指标增长、产业集聚、科技创新、人才吸引、应用推广、绿色低碳等多个维度,研究制订引领全国的新能源城市建设评价体系。出台在交通出行、城市建设、绿色储能等方面引导“新能源替代”的鼓励政策。加快在项目建设、政府采购、城市管理等工作中实现新能源标准化应用。

聚焦补链固链强链。将强化产业链和基金精准招商,引进更多“大而强”“小而美”的优质项目。鼓励现有企业做大做强,开展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等技改项目,帮助企业上市和再融资。

聚焦激发创新动能。用足用好科研创新激励和投入返还的各类机制,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提升核心竞争力。引进更多国内有影响力的新能源领域重大创新平台,攻克行业共性技术难题。从创业扶持、科研项目、生活补贴等多方面强化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政策,持续打造更优的创新生态。

聚焦示范应用推广。围绕率先创造出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的目标,以“两湖”创新区、高铁新城为先导,在园区开发、城市更新和美丽乡村建设中,加快探索新能源开发应用场景。

聚焦锻造精神内核。以企业家精神引导战略发展方向,以科学家精神引领科学技术革新,以工程师精神推动成果转化,以工匠精神打造质量标杆,进一步锻造国际化智造名城的精神内核,激发常州制造业更大更强的潜力和动能。

按照构想,到2025年,新能源领域产业规模超万亿元,资本市场新能源常州板块市值超万亿元,形成空间高度集聚、上下游紧密协同、供应链集约高效的产业集群。

在人才、创新、金融等具体的操作层面,常州给出了真金白银,出台了“新能源之都十条”等配套措施。

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急需的“高精尖缺”人才量身打造支持政策,“一事一议”集聚顶尖人才,拿出最高1亿元支持激励人才。对于新能源企业招引的人才中,社保留在北京、上海、深圳的,同样纳入高薪酬人才奖励范围。

推动智能制造龙城实验室建设,围绕与新能源领域高度关联的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制造难题,启动半导体晶圆先进加工装备、功率器件制造装备等的研发攻关;推进光伏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围绕晶硅高效电池开展战略性技术研究,努力实现重大原始创新、支撑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集聚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开展高水平创新合作;支持中科院物理所长三角研究中心积极争创清洁能源材料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解决在能源、信息、尖端仪器与智能装备等领域的关键技术需求。

强化金融支持力度,到2025年,绿色信贷余额达2000亿元以上、绿色直接融资规模不低于1000亿元。新能源领域产业链上市公司实施股权类再融资且75%以上投入本地项目建设的,按照融资额的5‰给予奖励,奖励上限200万元。 兔年的正月初八,常州迎来了首个企业家日。

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纪凡颇有感触:常州新春第一会聚焦新能源之都建设,如同新春的第一束暖阳,给新能源企业带来巨大的信心和无限的能量。作为光伏行业龙头企业,天合光能将发挥“链主”企业优势,推进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立足常州,助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及东西部协作,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为常州打造引领长三角、辐射全国、全球有影响力的“新能源之都”贡献天合力量。

标签: 研究中心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来源:人民资讯 | 责任编辑:
最近更新

• 最热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