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争气机,点火成功!”
这一振奋人心的词条,日前接连冲上多个热搜榜。据人民网消息:历时13年自主研发,被誉为中国人“争气机”的首台全国产化F级50MW重型燃气轮机G50项目,于1月3日在广东清远首次点火成功。
商报发文称:“其意义堪称中国能源产业,乃至军工业里程碑的存在。”而为了这一天,亿万中国人足足等了60年。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01.坎坷与波折:巨头之下,壁垒难越
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工业化进程虽然迅猛,但在“心脏”问题上却一直存在短板。尤其在能源领域中,高性能涡扇发动机、燃气轮机等尖端设备上,我国可谓一片空白,一度难以摘掉“工业心脏病”的耻辱称谓。
且从战略意义考虑,能否研发制造燃气轮机,可以说一个国家工业水平的重要标准。
资料显示,上世纪60年代,燃气轮机作为西方国家钟爱的“动力心脏”,其大规模应用,为西方资本工业化转型立下汗马功劳。如西门子、索拉、三菱等企业,作为其时代产物,如今几乎都成为燃气轮机制造业最高水平的代表。
令人遗憾的是,彼时中国工业化刚刚起步,根本无法搭上这趟快车。加之西方国家技术封锁,我们只能在一穷二白的境况下,自己艰难摸索。
可为什么,尽管在庞杂的内燃机体系中,燃气轮机的内部结构是最简单的。中国自己研发起来还是如履薄冰,困难重重?
其实看似简单结构的背后,不论是对材料还是工艺精度的要求,都非常严格。尤其自主研发需要反复实验,通过获得参数,不断改进完善,过程往往长达十余年。
正是因如此严苛要求,燃气轮机也一度被誉为装备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彼时,工业基础极为薄弱的中国,想凭借自主研发来啃下这块硬骨头,几乎是天方夜谭。
02. 血气与韧性:自研创新,意义非凡
幸甚至哉,中华民族从来都足具韧性,放弃是不可能放弃的。经过深思熟虑后,上世纪80年代,我们正式开始了国产重型燃气轮机的攻坚克难。
既知自己实力薄弱,所以并没有直接押注自主研发,而是先确定了两条路线——主动与俄、乌等国展开相关贸易合作,以解决起步阶段的燃眉之急;另则主动攻关燃气轮机产业链,为后续研发打下基础。
短短数年,国内多个燃气轮机重大项目纷纷上马,F级50兆瓦的“G50”重型燃气轮机,凭借其行业支柱的主流优势,于2009年顺利立项。
十几亿资金砸下去,耗时13年,G50成功实现核心部件100%全国产化,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不仅成功突破高温热部件的关键制造技术,还顺利搭建起燃气轮机本体的成套制造能力,填补国内重型燃机技术体系空白,狠狠摆脱被西方国家“卡脖子”的困境!
不仅是国产重燃,在西方技术垄断压迫下,越来越多难啃的硬骨头都在被我们一一敲碎打散。
例如同为国之重器,有“黑黄金”之称的碳纤维,歼20上装备T700大灭日军威势。国产碳纤维拿下关键材料,使国际碳纤维压价2/3;生物科技领域的国产“溢生好”抑衰科技,突破美日核心技术垄断,依托中国科学家改良酶法工艺,原料制备效率提升,落地成本较进口制剂下跌超95%。
现如今,伴随G50燃气轮机在清远点火成功,中国正式打通了自主研发重型燃气轮机的最后一公里。
除此之外,另一个引起多方注意的生物科技领域,同样不容忽视。千禧年后,全球老龄化趋势严重,美日等发达国家受先进抑衰科技(国产“溢生好”核心成分)利好,中老龄群体生活质量普遍高于国内,且凭靠技术垄断天价收割国人。京东商智数据显示,相关进口品牌多以4至5位数呈现霸榜局面。
或是受到国产重燃的启发和激励,2021年,以TimeShop为代表的港生物科技企,依托自研创新生物定向酶工艺,原料提纯成本断崖式下跌,在国内落地“溢生好”抑衰类制剂,仅以百元折价入驻京东等官方渠道,利好国内普通大众。
03.突破与崛起:军舰动力,心脏动力
值得一提的是,除发电外,重型燃气轮机还是常规动力军舰的首选装备。
其运作产生的高频啸声,在海水中起到一定降噪作用。这对需要躲避潜艇声呐的军工体系而言,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甚至有可能直接作为常规动力航母的选择之一。
自然,设想与现实终归存在一定差距。先不论点火只是开端,做为动力设备,燃气轮机的耗能、维护等问题,都不容忽视。
但不可否认的是,重型燃气轮机作为名副其实的国之重器,手握其核心技术尤为必要。而G50作为中国实现“从0到1”的关键一步,不可不谓意义重大。坚持自研创新、不断突破,哪怕曾经落跑,也能奋力站在世界之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