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财经 >

全球要闻:口罩价格暴跌部分企业2月没订单了,很多发了国难财,有的在等死

发表时间:2023-01-23 20:22:13

字号:A-AA+

还记得3-5元一只的KN95口罩在12月初的时候走俏,后来慢慢降价至1元一只,现在已经无人问津,有的企业已经没订单了。

目前口罩厂商订单集中在2023年1月,2月份部分口罩企业已经没有订单了。


(资料图)

看到这种情形人们自然会想起一个月以前,那时候口罩突然变得紧俏了,尤其是N95口罩一下子紧张了起立,并且价格出现了几倍的上涨。

其中的道理大家也都清楚,这都是市场的需求与供给之间不协调时就会传导到价格上。

12月上旬疫情防控政策出现了全面放松,各地迎来了一波感染潮,那时候人们突然发现做好个人防护的重要性,以及自己是健康的第一守护人,所以戴好口罩保证自身不被感染就显得格外重要。

你会发现市场对口罩的需求好像比防控政策没有全面放开之前还大,这多少有点让市场出乎了意料,也就是过了这个集中需求期。

到了去年12月底市场对口罩的需求就没那么大了,道理很简单,这说明一波感染潮过去了,市场的需求自然会下降。

随着之前央视春晚上观众都没有戴口罩,这无疑让人们对是否戴口罩的问题上出现了更多选择,分歧的本身是市场心理变化在起着作用,这个对市场的需求当然会有影响。

随着2月份天气的转暖,市场对口罩的需求自然也就下降了。

疫情的阴霾终将过去,各大旅游景点人满为患,大理游客都破了十万人,电影院票房也是节节攀升,一切昔日过年的生活都回来了,今年年底摘口罩也是非常可能的。

有人说,对于这些口罩企业来说,没有需求,那肯定就要转型了,没有核心技术转型做产业链上下游也没有竞争力。

对于一些医疗大企业来说,口罩只是业务的一部分,没有口罩业务也可以做别的。

但是纯做口罩的企业不转型跨行肯定没有出路。

就像纯做核酸检测的机构,今年或将出现大量注销潮,口罩企业在今年大量注销也成了必然,想想那个日进斗金的"躺赢"赚钱模式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市场经济下,同一个行业一部分人赚了大钱,一部分人破产,这十分正常,甚至可以说这正是市场经济的魅力所在。

很多人赚大钱,此时产品供不应求,随后必然是大量的资金涌入,产品很快就供过于求,导致部分后来者破产,供求关系得到再平衡。

记得半年前,和有一位生产口罩的老总讨论核酸检测的未来,我简单地回答“与口罩一样”,他也十分赞同。

这位老总原本是生产宠物卫生用品出口,三年前发生新冠疫情口罩高度紧张时,他果断地上了几条医用口罩生产线,不但赚了钱,也为本地政府救了急。

但我的一位老乡就没有这个运气了。

他和几个朋友在浙江湖州投资了几条口罩生产线,但因为起步较晚而且设备不合格,导致生产不出合格产品,加上市场价格骤降,他们真正是“血本无归”了,天天在网上举报向他们提供不合格设备的商家,不断地上访,但又有什么用呢?

像他这样的企业还有不少家。

核酸检测的结果,与我半年前的预测完全一致,估计随后找政府要钱可能是个问题,毕竟政府抗疫花钱太多,如今有些地方财政入不敷出了。

当然,因此倒闭的核酸检测企业不会太多,因为绝大多数核酸小屋都是政府投资,采集人员也是政府招聘的,包括大量建设的方舱医院,都将成为政府未来沉重的负担。

近一个多月来还有两个行当,也是“快涨快落”,一个是抗原,另一个是血氧仪。分析一下血氧仪,一个月前真没几个人知道这么个东西,但突然身价倍增。

客观的说,疫情发生以来,相关的防疫产品比如口罩以及核酸检测等,为我们国家度过最疯狂的病毒感染起到了较好的保障作用。

应该说整体来讲对老百姓还是起到防护作用,相关产业也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但随着疫情的结束,跟着热点疯狂发财的口罩、核酸检测行业也跌到了冰点,甚至包括一些相关的企业,因为没有订单,拖欠员工工资导致劳动纠纷不断。

所以企业经营要有一个长远的规划,不能因为热点刺激而盲目的扩大生产,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

这就给我们一个启示,以后再有公共的卫生事件发生的时候,应该由国家层面统一调配防疫物资,保障老百姓的身体健康,一小部分不足的可以由市场化企业来进行补充;

否则的话,几毛钱的口罩卖到几块甚至几十块,而且质量参差不齐,反而损害了百姓的健康。

标签: 市场经济 市场价格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来源:海盗长 | 责任编辑:
最近更新

• 最热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