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

特大城市真的需要严控人口规模吗?从北京力保人口天花板

发表时间:2015-12-16 09:43:31

字号:A-AA+

北京,航拍下的长安街地区。 视觉中国资料图

特大城市的发展,真的要以严控人口规模为前提吗?

近日,在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大旗之下,北京行政副中心建设启动,40万市区人口下通州,中心城区降人口,被全面提上议事日程。

那么,这场规模宏大的人口疏解计划,能否助力北京保住2300万人口“天花板”?像北京这样的特大城市,真的需要人口“天花板”吗?

对此,人口与未来网站联合发起人、人文经济学会特约研究员黄文政对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表示,城市的盛兴往往表现为人口增长,而衰败才恰恰表现为人口萎缩。

北京疏散人口的做法,背后的观念是片面强调人是负担的一面,而忽视了人其实解决问题的最宝贵资源。

在黄文政看来,

黄文政认为,严控人口损害的恰恰是北京自身的利益。

“如果北京因为水资源不足需要控制人口,洛杉矶就不应该存在”

澎湃新闻:

北京的人口规模是不是太大了?

黄文政:

从世界范围来看,情况并非如此。根据可比的Demographia数据,

那么全球224个人口超过200万的城市聚集体中,北京的拥挤度仅排在138位,也只是中等偏轻水平。

如果把一个城市拥挤度定义为建成区的人口密度,即建成区人口/建成区面积,

资源限制之说也是不成立的。比如,北京控制人口用得最多的理由是,按人均水资源,北京属于严重缺水地区。其实,人均水资源都是用来衡量地区,不是用来衡量城市的。同等气候条件下,水资源基本与土地面积称正比。即便按行政区来看,城市一般也属于人口密集地区,人均水资源自然会非常低。

北京从外地调水大约是8%。如果北京因为水资源不足需要控制人口,洛杉矶就不应该存在。

与国外城市相比也能看到这点。比如,美国南加州地区的降雨量只有北京的70%,用水量大的夏季几乎没有降雨,但当地是美国第二大都会区,最大城市洛杉矶用水的85%需要从外地调入。相比之下,

“按机动车数量来计算,北京在全球排不上号”

澎湃新闻:

北京的交通拥堵是因为人口问题吗?

黄文政:

北京城区的道路虽宽但间隔远,非常稀疏,而且几乎没有高架路。如果北京继续人口控制思想,以所谓人口规模“天花板”来规划道路建设,未来问题恐怕会更严重。

澎湃新闻:

就目前状况来说,有何手段可以解决北京拥堵问题?

黄文政:

首先是在新区建设上,至少应以保证每户两辆汽车的正常使用为标准来规划道路网络。其实,即使在寸土寸金的地方,将合理比例的土地用于道路建设,不仅不会降低土地收益,反而会推升道路以外的土地价值,让区域土地整体价值提高。至于老城区的道路交通问题,需要更精细化的改造和管理。除了进一步改造路网,疏通某些结点外,还可以优化交通信号系统,充分利用现有道路。

收取的拥堵费和燃油税则可用来补贴公共交通,或提升道路等基础设施。这些措施都比限购限号更合理。

经济措施也是缓解道路拥堵的有效手段之一。道路拥堵一般出现在部分时间和路段,因此对特定时间和路段收取拥堵费更合理。这只需要监测和记录过往车辆的牌照并定期收费,类似技术也已经逐渐成熟,在国外一些城市也有应用。拥堵费的计算方式可逐步调整以优化道路使用。如果说这样做过于复杂,也可增加燃油税费来提高用车成本。

不管道路交通能否改善,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值得肯定。以北京城市地铁来看,北京地铁线路虽然在空间分布上比较均匀,但与人口分布关联不大,容易导致人口密度大的中心区相对拥挤。未来地铁规划可以更着重于按人口分布和流动模式来优化。不过,随着严控人口政策的实行,北京未来经济增长和财力的增加都会放缓,将来建设地铁的融资前景会变得暗淡。

“提升空气质量并不需要通过人口控制来实现”

澎湃新闻:

前几天,北京被雾霾困扰,控制人口能否提升空气质量?

黄文政:

很多城市发展的经验都表明,提升空气质量并不需要通过人口控制来实现。

如果把控制人口的决心和力度用来治理污染,对空气质量提升的效果要好得多。

北京的空气污染有一定区域性因素,部分原因是周边污染源所致。若整个区域污染得不到整治,即使把北京人口减少一半,雾霾天气也未必能得到根本性缓解。河北那些人口远少于北京的城市的污染其实比北京还严重。相反,

“人口控制目标被一再突破后,北京整体上变得更好了”

澎湃新闻:

北京设定2020年2300万人口上限能否保住?行政副中心通州最终规划的人口不能超过200万人,这个目标能否达到?

黄文政:

我不知道上面的上限是怎么算出来的,它到底根据何种理论?这种理论又使用了这什么假设?这些假设本身是否可靠?我不认为这种目标有科学根据。

过去30年来,北京建成区人口从500多万增至1800多万,北京并没有垮掉,而是变得更好:人均住宅面积从不到7增至近30平米,地铁线路从2增至14条,机场年客流量从100多增至8500万,去上海的航班从每天几班增至上百班。在30年前,从北大乘公交车到王府井要近2小时,而现在乘地铁不到1小时。

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北京成功地把建成区人口控制在900万以内,而不是现在的1800多万,那北京的基础设施会比现在差得多,财力也会远远不如现在,甚至人均收入也会比现在更低。

我相信北京这次设定天花板最后也会像之前一样,被经济规律的现实冲破。反过来,如果真的实现了这个控制目标,那北京会成为受害者,与世界主要城市相比,北京的竞争力也会大幅下滑,无论是财力、活力还是基础设施的建设都会变得相对落后。

“在没有控制的情况下,北京人口估计会增至3000万- 3500万”

澎湃新闻:

黄文政:

不会。城市的意义在于人口集聚带来工作和生活效率的提高。在给定的交通等技术条件下,人口过多,边际效应就会变差,在自然状态下也就不会继续扩张。城市大小和交通条件紧密相关,一般人能够忍受的每天通勤时间(来回)上限也就是三至四个小时,超过这个极限自然扩张的动力也就消减了。当然,如果交通等条件继续提升,城市空间则可能会继续扩张,人口会继续增加。五六十年前,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大概只有1000万左右,今天世界最大的城市有3500万人。

长期来看,我们无法预料未来的城市规模会多大,就像200年前,没有人可以想象人类会出现几千万人口的城市。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未来人类出现更大规模的城市,只要这是一个自然过程,那只会伴随着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和生活条件的进一步丰富和改善。

根据各国总人口、人均GDP和土地面积来拟合该国人口排名第一和第二城市的人口数量,并考虑被拟合城市是否为该国首都。依据此拟合模型,作为中国人口排名第二且是首都的北京的人口预测值为约3000万,比目前北京建成区的1800多万要高出不少。如果人均GDP再翻一倍,那么预测值约为3500万。当然,这只是一个参考值,不应是一个控制目标。

那么没有控制的情况下,北京人口会增长到什么水平呢?我们使用中国以外的数据,

北京的人口规模优势

澎湃新闻:

这么说,控制北京人口反而可能会影响北京的发展?

黄文政:

这是肯定的。北京是全国性高校、科研机构和高科技企业集中地,在该地的需求和供给匹配能体现中国科技发展的人口规模优势。但严控北京人口规模的政策却在阻止这种具有全国性规模效应的供需匹配,让很多潜在的创新创业机会消弭于无形。

此外,产业聚集可以刺激创新、提升效率、促进创业,带来更高薪的职位。比如,中国许多电视剧在北京拍摄,重要原因就是产业聚集导致专业分工更细、配套更全、成本更低。在各行业更专业化的同时,不同行业之间的互动也会产生新的机会,如电子商务对传统行业的改造。人口聚集的特大城市更容易促进行业间的互动。产业聚集伴随着人口聚集,控制人口则在阻隔聚集力的作用,消减各种潜在的经济机会。

如果一线城市成功实行了严控人口的政策,很多高附加值的企业和高薪工作乃至相应的消费都会消失,这种损失对迫切需要创新和创业的中国经济转型来说难以估量。同样的年轻人在不同环境会有不同机遇和成就。李彦宏回山西阳泉可能不会创办百度,刘强东回江苏宿迁可能不会创办京东。

再说,行业是否合适也应由市场判定,所谓高低端行业是相辅相成的。金融和高科技行业离不开餐饮、保洁、安保等服务业的支撑。驱赶“低层”人口只会加大高端行业的成本并普遍降低本土居民的生活水平。

另外,北京等一线城市在医疗、教育、文化环境和基础设施上好于一般城市,很大程度恰恰是得益于人口聚集的规模效应带来的。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来源: | 责任编辑:
  • APP下载7.6

• 最热新闻 •